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与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天人互参与意象扭转是它的实践基础和体验基础;象外之象与天地同流是它的诗意指向.意象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机制中枢.  相似文献   

2.
蒋谦 《江汉论坛》2006,(5):25-30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呈现了象喻性文本的审美特征,并使此种类型的文本成为一种见仁见智的文本.也使其阐释的多元性成为一种合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神话时代的思维活动,究竟靠什么来把握世界、理解事物呢?作者认为:神话的思维形式因素主要是运用集体表象或类化意象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特征是:1.以象表意,形象直观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性;2.神话的集体表象是约定俗成的,积淀有相当的社会内容;3.神话的表象和意象,是经过思维主体投射幻化的心意之象。  相似文献   

6.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4,(6):158-162
与西方哲学思想在起源时单单以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思想在上古起源的完成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先周的运象以思时期与后周至秦的以抽象语汇表达时期.在姬周以前洪荒漫长的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以象运思的方式进行了几千年之久.这种独特的思想起源时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基源性的影响.而在春秋以后,言象互动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形式.这一思维方式亦铸成了中国民族哲学重直观,重体悟,重意象,重理在事中乃至文学、艺术上崇尚境界的独特传统.因此,亦使中国古代的智性思维具有了艺术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8.
中国思维方式以“象思维”为主导,而西方思维方式则以“概念思维”为主导.思维方式可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形式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形式则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人能够在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实行转换,接受与之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但在本源性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终极文化理想层面,却可能保持不变.这种可变与不变,一方面在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两个层面之间造成了一种错位和紧张,但同时也为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或再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0.
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性思维是一种主观情愿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思维方法,在创造中国古代表意文字的过程中,意象性思维方式也以其观象比类的认知途径,规范着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着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与方法。重新品味其在中国文字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体察其背后的逻辑方法论原则、审美观念、技术方法、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就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不断增强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重新审视回应传统的过程.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体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意象艺术的自觉兼容,体现了意象本体建构更全面、更自觉的意识.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感性形态向智性形态的现代性变革、意象视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关注、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生成等方面,全面推进了意象艺术现代化的深层发展.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化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意象"一词由"象"衍生而来,经魏晋南北朝言意之辨后逐渐成熟,并且在中国诗歌中广泛使用.意象的产生与神话思维有重要的关系.中国古往今来的诗人往往在神与物游中进发诗情,交游的结果正是意象.意象是"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于唐代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呈现为风骨挺立、意象鲜明、体格整然而又兴味涵深的诗歌艺术境界.唐诗艺术的成熟有其社会生活的土壤,且经历了由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其间包含重新发现小谢、复兴“汉魏风骨”以及掌握晋宋诗歌传统用为中介几个关节点,而核心的一环则在于高扬人的生命理念及其活生生的情意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更加以意象思维活动的拓展、意象结构方式的更新和意象语言风貌的提炼完形三者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意象艺术规范的协力作用,才有了成熟状态的唐诗,并生成无尽的艺术魅力.不过唐诗艺术并未长期滞留于盛唐高峰之上,而是在其成熟光辉照耀之下即已开始新的行程,走向了意象艺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徐扬尚 《天府新论》2010,(2):148-152
《文心雕龙》的风骨何谓?现代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上有三说:一是文意与文辞两分说;二是形式与内容两分说;三是以风骨为相对文采的风格说。许多论证不可谓不细致、不深刻,然而却因总体上属于“非我”的“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割裂式解读,从而感染现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追根求源,那就是无视汉语传统的立象尽意、依经立义、相关性原则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既定意义、文本语境、文化话语诉求与读象悟意、得意忘象的解读方式,从而顾此失彼。风骨就是运用立象尽意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所建构的意象性术语,本身属于取象鹰隼的骨劲气猛的审关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倾向与追求,意义涵盖情志、文辞、藻饰、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寓言的特征是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设譬,深于取象,这个特征便是由寓言来承担的。寓言的艺术手法有比喻、夸张、虚构、拟人等。寓言的思维模式,具有原始思维中意象思维的特征,它起到“以义起情,借类达情”的作用。在审美方面,中国古代寓言具有智慧美、形象美、语言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性的艺术认知观、功能性的艺术欣赏观、形象性的艺术表现观、变易性的艺术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揭示了<周易>象数思维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对于象的思维方式并非一以贯之。象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内涵,因而也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审美形态。从整个中国美学史来看,中国美学的象思维有其逻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不但是哲学与文化的历史进展的结果,而且也符合其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简言之,汉代以前,象思维的敞开方式主要是以物象为主。汉代至魏晋时期,象思维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以情象为主。唐代以后,随着道禅思想的深入影响,象思维一方面逐渐被内化,衍生了意象理论;另一方面又要被超越,在意象的基础上发展出意境理论。这样,物象、情象、意象、意境中象思维的逻辑演变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我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即“意象艺术”论。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中国来的美术也是“意象艺术”。本文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对客观对象原封不动的、机械的、纯客观的再现和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反映和实际的加工、改造及创造。在这种艺术反映、创造的过程中,审美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可以采用“意象造型”原则,但不能说“意象造型”就是表达中国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美术特征的概念,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形象物化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因素,在这许多因素中,意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本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思维形态的堂奥。中华文化注重感悟。中国古诗人更是本真地体悟、诗意化生存、艺术与生命合为一的诗哲。不宜将直觉感悟排斥在思维之外,否则难以评析中国古诗人的创作。古诗人的创作显现多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诗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的特征;从瞬间观照生命的吉光片羽中,便可透出直觉体悟思维的灵动;既启人心智,又拓展空间、深化意境,这是类比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高妙;文字的凝练和具象性,语法的弹性,表达的温婉、曲折使古典诗歌流露出模糊思维的特点。这些思维特征不是孤立片面的,一篇佳作就尽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