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许茨在继承并发展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和吸收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型社会学流派——现象学社会学,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意义、自然态度、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许茨社会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中,就已经蕴含了对于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深切关注,而胡塞尔现象学则通过为哲学建立科学基础的尝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论的指导.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启发下,人文科学中也开始出现现象学的思考,而舒茨关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现象学分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象学社会学有着远远早于舒茨的多重传统.而现象学社会学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的必然,是学科知识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雷德·舒茨在其《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著作中,把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的基础研究,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现象学社会学"面向主体人的世界"的理论观点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使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象学社会学"悬置、还原"的理论观点,消解了社会工作者携"科学真理"话语而自居的霸权,为社会工作构建了合作对话的专业关系;现象学社会学"人永远处于尚未完成的状态"的理论观点,使社会工作跨越了"工具理性"的羁绊,为社会工作实务知识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阶段及其社会学效应出发,着重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对舒茨、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着重指出,这种社会学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等几个有限的概念中,也不仅仅局限于舒茨,哈贝马斯等几位有限的学者,它更多是全新研究领域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且这种效应并没有停止,而是随时准备着在新创的理论中获得重新的诠释与充实。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弗雷德·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的考察和研究,开创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理论.哈贝马斯是对生活世界问题作出过系统研究的著名哲学家,他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世界内涵的分析以及对"系统--生活世界"双层架构的理解,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合理化进程.在生活世界理论方面,哈贝马斯受到许茨理论的一定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自己理论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这两者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阐明他们各自理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表面上看,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社会学与关注主体原始意识现象的现象学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它们都关注个体的社会行动,追求事实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真实性,主张跨学科研究,社会学和现象学这两个不同学科实际上具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样,这也意味着现象学社会学并非独立的学科,这个词只是意味着现象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罢了。  相似文献   

7.
日常知识与生活世界——知识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社会学构成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它关于日常知识的生成机制和建构社会的功能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日常知识同生活世界之间辩证的交互建构关系,以及个体知识同社会共享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现象学社会学关于生活世界的日常知识是一种"现实感"的阐释,既显现知识同主观世界的关联,也没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在知识的客观真实性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知识社会学其它学派的主张。它对常识知识的关注及其社会建构论思想,对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均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许茨把现实(现象)世界视为一个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的总体视为生活世界,进而又把工作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核心。这一进展有其内在的思想运行逻辑,也有其外在的文本表征。其还原方法、意义理论、主体间性理论、意向性理论都建立在工作世界基础上,这就在意识哲学的意义上构成了一个走向工作世界的文化世界理论体系,这是肇始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一种新进展,也是当代文化世界哲学的一个新走向。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回归:一个社会学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茨、卢曼、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家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嫁接到社会学理论中。然而,社会学“自然科学化”以及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勾联导致了生活世界在社会学中的遗忘,生活世界的遗忘使社会学的解释力遭到削弱,实证主义呈现出明显的局限以及现代社会个人的释放使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从而,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开始从热衷于“结构”分析的宏大叙事体系向生活世界回归并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趋势。这种走向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在其它社会科学如历史学中也同样“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这是这本书的两个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这表明,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学术界普遍所认为的《观念Ⅰ》标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2.
对情感现象的研究是舍勒现象学的一项基本工作,情感先天论则是其情感现象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康德形式先天论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修正,舍勒试图确立情感现象独特的先天内涵,并揭示出感受、偏好和爱在价值认识过程中的先天法则及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3.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物性。  相似文献   

14.
迪尔凯姆和孔德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史上实证社会学的早期代表。迪尔凯姆在四个方面对孔德的社会学加以发展和超越: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继承了孔德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努力探索,在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和深化了孔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精神。三、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避免了孔德简单袭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唯科学主义倾向,独创了社会学特有的社会学主义研究方法。四、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突破了孔德只研究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局限性,开辟了分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学在其形成之初,不仅有丰富的西方学术传统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有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术传统,孕育了中国社会学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和重视道德教化的学术风格:人本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证主义社会理论,都是中国社会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学传统,早期社会学家在这三大西方社会理论中分别吸收了不同的思想原则,为中国社会学展开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康有为承继中国学术传统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内源性发端,严复通过引入西方社会学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外引性发端,而梁启超则在中西学术传统的融合中为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相似文献   

17.
门豪 《天府新论》2020,(3):151-160
如果说作为哲学运动产物的现象学社会学保持了追寻“意义”的原初韵味,但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方法应用,它的进展均不太显著。从路向上来看,这种原因显而易见。而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进军现象学,或有不同之处。无疑,将二者打通,必须借助于双向运动。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追求意义之本真,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凸显了行动及其主观方面,两位主观主义方法巨擘引领了一代潮流,追随者却多在操作化应用上迷失。行动与意义是一体两面式的问题,无法割裂开来,我们必须认清其统一性,这需要研究者在情境及结构比较中“设身处地”,理解行动发出的“理所当然”,从而解释其背后的可能意义。比较与类型学方法,不失为社会学可以提供的现实可移植的主观主义通用技术,旨在为行动与意义两者构筑想象的彩虹,如此一来操作化或可落地。  相似文献   

18.
《审美经验现象学》强调审美对象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显现出来的,而审美知觉在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种理论建构在现象学哲学的基础上.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给杜夫海纳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关系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实质是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然而,国际关系社会学却没能成为独立的社会学门类,很多国家仍将其归属于国际关系理论范畴.随着国际进程快速发展与科学知识不断激增,出现了世界政治社会学这一新的社会学方向,并有成为独立的社会学门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种方法结出理论果实的地方(解释学),却可以看出这种哲学方法的最后归宿是反对方法.本文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唯物辩证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现象学的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中介与现象学的"居间",就方法论而言,虽形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差别与对立的.现象学方法的无立场、无前提、中止判断等都只能导致一个结局最后以反对方法收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运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