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有用的活动,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透读熟,课文中的知、情、意、景等,自然会明白,至少达到“囫囵吞枣”。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但小学生发声器官、视力、注意力等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3.
“and”一词在英语文学作品、科技等其它文体中俯拾皆是。“and”一词看似普通,实则不然,要真正掌握其用法并翻译好实属不易。“and”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仅把“and”理解为并列连词,表示“和、与、同、及、又、兼”等义,并就此理解翻译出来,常常会词不迭意,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全面分析“and”语义并探究其译法对所有英语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文分“讲读”和“白读”两类。这是语文分科型教材《阅读》编排的特点之一。安排一部分课文为白读课文,意在通过自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教好自读课文,提高自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改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和“阅读练习” 自读课文有“自读提示”,它介绍了必要的知识,适当地提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读课文有“阅读练习”,这些练习,吸收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改成果,多采用中考高考的题型,侧重语言思维、阅读能力的训练,给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5.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培养“读”的习惯。语文教学,始终应以“读”为主线,以“思”为核心,他含一个“情”字,坚持一个“练”字。每教一篇课文,既要备文,又要备情;还要精心设计读的目标:读的要求、读的层次、读的方法。在教学中,要以读明意、以读激情。如教《瀑布》一文时,教师首先饱含深情地将诗歌诵读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诗人描绘了瀑布的什么?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全诗,边读过划出描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分别指定学生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细读。就是逐层逐句精细…  相似文献   

6.
扣题正确使用阅读方法是学法指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对课文阅读理解方法举出十种类型进行例文分解。扣题读文,是一种“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的常用的学习方法。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布局谋篇的理解,语言和技巧的掌握,都有一定的作用。在课文阅读  相似文献   

7.
读书,本是中学生的天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诵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课文,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因此,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诵读、精读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掌握规律,提高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8.
目前,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在语文教学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看重教法的改革,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说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语文老师也常常强调语文就是要靠读背,只要你对每篇课文读透背熟,就自然会考得好。当然,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对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是不足取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钱梦龙先生总结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种“三合一”的构思,也就是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把学生从“暗胡同”里摸索解放出来。因此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浯文学习中的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以之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言与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言能否完全确切地表达意。这是语言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并展开激烈论争则是在魏晋时期,史称“言意之辩”。“言”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在“言意之辩”中其义指的是“语言”。“意”的含义指的是“意图”或“思想”,而“意图”或“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所以,言与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主要表现为“言不尽意”和“言尽意”这样对立的两派。持“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言”和“意”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语…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 :“三分诗七分读”。这一说法印证了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公认的道理。然而 ,事实上当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朗读能力的训练 ,而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教改的深入 ,有的教师开始重视朗读教学 ,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明确 ,指导不具体 ,有走过场的现象。因此 ,课堂上很少听到读书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对不会根据意 断、添字、漏字、错读的现象十分普遍 ,更不要说读出感情和品味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弄清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是语文…  相似文献   

12.
<正>“读”是语文课的基本功之一,可是,不少学生不重视“读”。对于语文阅读,他们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既使这篇课文很有趣,初读还很认真,但不肯细细钻研。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促读法”,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以画促读 像《皇帝的新装》、《宋定伯捉鬼》等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读的兴趣不能说不浓,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看个热闹。为了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我组织学生画连环画,然后展画、评画。学生要想把画儿画好,就必须认真体会课文。这组画由几幅组成?每幅画的内容是什么?给每幅画配什么文字?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搞清楚了课文的结构,吃透了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1 语文之“文”,或以为文字,或以为文章,或以为文学,见解不一,但语文之“语”指语言,这一点大家的理解则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对于“语”的性质功能,观点又出现了分歧。现在流行的一般看法是,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断,认定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一个方面对语言的性质功能作了正确的说明,无可非议;但是据此把语言理解成为可以游离于思想感情的所谓“单纯的工具”(姑称之为纯“工具”论),人们仿佛是在先有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来选择、运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已,这就值得商榷了。特别是纯“工  相似文献   

14.
“读”既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但由于人们普遍缺失对“何为读”“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的“终极思考”,因而在实践中“读”往往仅仅沦落为流行的一种时尚形式,失去了“发展功能”——“读”的价值所在。本文在对“读”从现实、历史和学理等层面作过一番考察之后,提出了追寻“读”的发展功能的战略和战术“形式与内容并重”“活动与指导并重”等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学而优则仕”一语出自《论语·子张》,为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言,不知从何时起,此语便被译作“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直到前些年,有人才指出其错,并提出应当改译为“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我对古文研究不多,但总觉得这种译法仍值得商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与今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定有差异。古人说话写文章与今人一样,均需合乎常理。《论语》中记载子夏所说的原话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果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那么“仕而优则学”的意思便是“做好了官就可以学习”。这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把“…  相似文献   

16.
所谓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即将课文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要素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语文训练方式。这是一种形式灵活,切入点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易于把握的“小练笔”。它紧贴阅读教学,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省时有效的途径,它颇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史资料表明:“尢”为同形字:一音读“you”,为“尤”的异体字;一音读“wang”,为“尢”的异体字。姓名“尢列”中姓氏“尢”,依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当读“you”,而只根据语文辞书和文字自身的音义状况则无法确定其音读。对“尢列”之“尢”音读的探讨表明,适当关注语用规律、原则,可以提升文字、辞书知识在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作用与效度。  相似文献   

18.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应该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写作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以意逆志”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以意送志”的说访原则,后人对其理解不一。本文认为:“意”应理解为作品之意,与“文、辞、志”同列于作品本身系统之中,而对待“意”的完整确切的把握则是正确道得诗“志”的唯一管钥。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在文学阐释的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的“断章取义”的说持方法进行的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