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 ,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语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地深入而辩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愿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孟子提出理解文学作品“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是对我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为历代许多文学批评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遵循.但是,“以意逆志”,是“以(读者或批评家)自己之意逆作者之志”还是以“作者之意求作者之志”呢?“知人论世”,是“只以(作者的)其人其世为背景为参考为根据去理解其作品”,还是“以其人其世去驾驭、统率、控制、规范、规定甚至代替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文学现象本极复杂,又涉及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涉及“论域”的进一步界定,  相似文献   

5.
“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语)自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也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开篇要切题,开门见山;结尾又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相似文献   

6.
《鬼谷子》蕴涵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知虑心理学思想方面,主张见微知类与以类知之的类知论;情欲心理学思想上,提出喜、怒、忧、恐、病的五情说;志意心理学思想方面,率先提出“志意”概念,认为意志受到欲望支配,并与应对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远亲近疏、同情相亲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心理探测方面,提出揣摩等心理探测方法。《鬼谷子》立足纵横理论提出的心理学思想,与先秦其他诸子相比有独特之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的学识阅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行中学新教材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笔者通过教学尝试,感觉收获颇多。现将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与同行探讨。1 何为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探”和“究”组成的合成词。“探”原有“摸取”之意,如“探囊取物”,所以要动“手”。探还有“试”的意  相似文献   

8.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昭示了屈赋的创作原则和作品的主体精神。这种原则是从自我出发,又以自我为最终归宿,使屈赋体现出抒情主人公沉郁、痛苦的灵魂和光辉峻洁的人格。作颂自救,显然是精神或情绪的自我拯济或净化。屈原的“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说与“诗言志”说并没有二致。只是屈原之“志”较多地体现了自我的主体精神,他在《离骚》里反复突出“我”为现实美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题中句意理解题的解题思路赵尊海句意理解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其解题的根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但又有具体解题思路可寻。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句意理解题大致有如下两类情况,一是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理解“内涵较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由来及其正确理解,论证了“意”是阅读的主体意识,“志”是阅读的根本目的,“逆”是阅读的理解途径。孟子的“以意逆志”论为我国阅读理论的建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兰和群 《南都学坛》2005,25(5):74-75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书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义”也就很明确了。古人又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的理解,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理解了语言的表层含义之外,着重体会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蕴美。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字好、思想性强的好课文,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通过读文章,只有实现对“义”的理解,再升华到对“意”的体味,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简单谈谈“义”与“意”。 “义”与“意”在现代汉语里读音相同,又有义项相同之处,都有“意思、意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先秦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最早的方法论,它是孟子对先秦文学理论领域的独特贡献。本文力图探求“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的真正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即阅读理解作品应在读者正确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推求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联系作品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针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背景作不同的分析,从而使读者对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更为准确,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5.
言与意是对立统一的。言与意的统一是指言可以表达意,言与意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言与意的对立是指言与意具有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但是言与意的统一与对立两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客观必然,利用言与意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经学发展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一,通过“言”理解“意”,是经学家注释经典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任...  相似文献   

16.
“以意逆志”,是孟子针对咸丘蒙曲解《北山》诗义的错误所提出的说诗方法。因为自身的儒家立场,咸丘蒙从《北山》一诗中获得了“文本义”“语境义”与“预期义”三重意义,这三重意义彼此矛盾,导致咸丘蒙对《北山》做出“断章取义”的理解。“以意逆志”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而《北山》又因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呈现出多种可被解读的向度,孟子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以意逆志”的“意”与“志”是儒家学说中“仁义”的体现,具有“心所同然”与“不忍之心”两个心理学前提。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具体表现为用伦理情感延伸出的亲亲之爱置换文本中表现出的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7.
略观古今之论,又验之以文学作品,所谓意境乃是指在文艺创作与欣赏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世界,亦即意与境的统一。考察具体作品,可能相对存在“意胜境”与“境胜意”的情况,实质上意与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意是受制于客观物象的主观之意,包括情、志、理等;境既包括被主观之意所浸染、改造并映现于头脑中的客观物象,同时也包括来自对外物的感悟又反过来作为描写对象和结果的心象,这一点王国维早就指出过:“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正因意与境如此之缠绵,《人间词乙稿序》才将“意与境浑”推许为有意境之作的上品。  相似文献   

18.
写史有直笔和曲笔之说,直笔当然好理解,秉笔直书、一目了然;曲笔,则就是史家常说到的“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简而言之,用字极简,微言大义,表面客观,意含褒贬。“春秋笔法”运用到新闻学中,恰恰契合了“用镜头记录影像、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原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或者做批评报道时,更需要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短篇小说到唐代始进入成熟期。和六朝志怪相比,唐传奇篇幅加长了,描写细腻了,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内容也由写鬼神世界转为表现人间生活。特别是唐传奇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这是和志怪大不相同的。从小说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志怪是唐传奇的直接源头,所以鲁迅先生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但从“粗陈梗概”的志怪到“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传奇,中间不可能发生突如其来的质变。在六朝数百年间,志怪小说本身也有一个演变、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其中较优秀的作品已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某些作品的艺术手法已和传奇相当接近,因此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1670—1698)是清代“可以继武圣叹”的小说评点家。他“十五好剑兼好马,廿岁文章遍都下”,曾获得“才子”美称。但他“负才拓落,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结果穷愁潦倒,29岁就赍志以殁。遗著除《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外,只留下《幽梦影评》82则和《十一草》古近体诗18首。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褒之者说它“穷极境象,骇意快心”,贬之者说它“坏人心术”,“决当焚之”。张竹坡是褒《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