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徽因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小说在京派小说中具有独特风格。其视角既超越于城乡两个世界之上,也超越于男女两性之上;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谐和适度,也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明朗、现代主义的人生焦虑和忧伤;既与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遥相呼应,又比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醇厚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施蛰存是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 ,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 ,具有其共同的流派特色。然而 ,由于在吸取外来影响时艺术借鉴的差异 ,其作品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特征。穆时英更多借鉴新感觉主义 ,施蛰存主要吸取新心理主义。二者在题材取向、艺术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 ,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群体及其创作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存在遮蔽,以致影响了其价值论定,鸳蝴派报刊的编辑策略则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一方面,鸳蝴派报刊编辑通过影像推介、名家评论等策略对女性小说家进行"包装",打造她们的媒介形象;另一方面,尽管女性小说在整体上可以看作鸳蝴派编辑理念的话语实践,但个别文本已呈现出对鸳蝴派男性叙事的"越轨",正是在对以本土资源为给养的鸳蝴派的模仿与超越中将女性小说涌向了现代门槛,提供了文学现代转型中"五四"范式之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废名的小说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从人生的苦难出发,以禅悦之心建构的审美乌托邦文本.他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姿态,坚持某种非中心式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废名小说也是从死亡中生长出来的文学文本,他从佛陀处借来一面"镜子",把"实在心念化",把世界幻化为梦,以审美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超越,为荒谬、虚无的生命赋予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著名中篇小说<白蛇>,其文本结构采取拼贴形式交错组成,在多重视角的组合下,文本相应呈现出多重的意义.小说的三个"版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以及特殊的功用,它们组合在一起,将人性的复杂、人生的无奈与时代的荒谬一一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卡夫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荒诞性和存在的悖论的展现之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种"冷酷"的文学风格的追随模仿之上,着力展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死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革"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 ,“现代派”小说正在形成 ,多角度透视、意识流等新手法冲击了传统模式 ,拓宽了创作天地。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中内心独白、表现视角转移等创作新手法的拓路人。本文拟初步探讨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自然、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题模式为"焦虑-狂欢-感伤",这一主题模式的凸现,使新感觉派小说较之同时代的文学流派,更准确地找到了小说在现代意义上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11.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京派儿童视角叙事的角度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童年视角叙事使京派作家适度调解情感的审美距离,收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效果,并通过儿童的感觉和心理,呈现出纯美的艺术世界--一个人性皆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化所确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期许,决定了人学士社会化,政治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与庙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国演义》正是这种庙堂化的集中展示,小说将其旋转在以历史为经,以山林隐士地视角为纬的时空坐标上反复参照,揭示了这种庙堂化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崇高意义进行了消解和颠覆,小说的价值也在这一意义上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5,(6):52-55
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承人,他的小说延续了京派创作"梦幻乡土"和"诗意抒写"的风格,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排斥的情绪。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充满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与健康本真的人性之美,散发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气息与意蕴。那是一片明净如水的世界,无论是乡土家园的自然生态,还是底层人生的精神生态,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澄明之境与清纯面貌,充满了和谐的诗意美与生态美。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中国较早、而且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接受中国文学和艺术传统影响的同时,汪曾祺也受到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很深的影响。抗战当中和抗战以后因时局和个人生活而形成的焦虑感、失落感、无奈感与荒谬感是汪曾祺认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南都学坛》2004,24(4):61-62
苏曼殊作为"五四"前夜革命文学时代一个"异数",他的小说创作兼顾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尝试,其努力正是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早期探索文学如何在政治化、艺术化、娱乐化以及"中化"与"西化"的拉拔中如何保持小说创作独立品格的比较成功的实践。同时,他笔下人物已有现代意义上对于人生个性自由自觉地向往和追慕。从这个意义上来谈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真可称得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20.
小说评点派论“叙事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的评点文字中,对叙事视角的研究尚处于不甚全面、不甚深入的阶段.但小说创作的实践却又的的确确存在一个"叙事视角"的问题.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作品,尤其是那些优秀之作,在叙事视角方面可谓别出心裁.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的批评家们,也对这些体现作者匠心之处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价.有的批评者还借此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写作艺术的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