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生智 《金陵瞭望》2005,(14):14-15
“一天下午,蒋介石找我去,对我说:‘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我说:‘你怎能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问:‘你看把握怎么样?’我说:‘我只能做到8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从写日记开始,逐步走上创作道路的。也有人说:“日记是心灵的花絮,人生的史册;日记是笔耕的田园,放飞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4.
应彻底否定“‘施舍’古有二义说”──“施舍”古义再考释肖惠兰“施舍”的先秦语义,清代王引之最先作出概貌性描绘。他的“‘施舍’古有二义说”至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辞书。从现在常用的一些重要辞书来看,对“‘施舍’古有二义说”有两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大胆地突破,...  相似文献   

5.
“隐含”浅议竹钧所谓“隐含”,指句子的一种语义解释。①“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②这是吕叔湘先生对“隐含”这个...  相似文献   

6.
两个母亲     
路路的妈妈说:“欢迎,欢迎!” 路路说:“姑姑,你好!表弟,你好!” 妈妈说:“路路,问候表弟说‘你好’,这是对;问候姑姑说‘你好’,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7.
丁晓蕾 《社区》2008,(17):30-32
1972年越南。21岁的黄幼公按下快门,拍摄了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女孩》的照片:一名被汽油弹烧伤的越南女孩光着身子在公路上痛苦地奔跑。这张照片被认为“加速了越战的结束”。40多年过去。昔日的战地记者成了著名狗仔队记者。黄幼公拍摄过迈克尔·杰克逊、O·J·辛普森、帕丽斯·希尔顿等丑闻旋涡中的明星。他说:“我的摄影师朋友们则称呼我‘尼克·好莱坞’。他们觉得我是属于那里的。”  相似文献   

8.
<正>寻花问柳吃罢夜饭,我在上网,8岁的儿子在看电视。突然,儿子跑到我身边,挺随意地对我说:“爸爸,‘寻花问柳”是什么意思呀?”我一愣,不知道这小子怎么知道这个词,又不好问他,想了想说:“‘寻花问柳’意思就是说,春天来了,人们出去看看花儿和杨柳。”“那太好了,爸爸,现在正是春天,星期天您也带我去‘寻花问柳’好吗?”  相似文献   

9.
吴太平 《金陵瞭望》2006,(19):47-47
看过一则故事,说一位女记者到外地采访.时间很晚了.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只好借宿于一座寺庙。方丈把女记者带人一间客房:“施主可在这里安歇。”女记者将室内打量了一番.腼腆地说:“这门没有门闩。”“阿弥陀佛”.方丈双手合十,意味深长地答道.“没有门闩有‘心闩’,‘心闩’也是闩。”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社区》2009,(26):34-35
他叫我爸爸 有一个菜鸟问我:“MM是什么意思?” 我乱答:“妈妈!”她又问:“PLMM是什么意思?”我又乱答:“婆婆妈妈!” 然后。问她怎么了?她答:“有一个人加我为好友,他问我是‘婆婆妈妈’(PLMM)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我是‘妈妈’(MM)吗?我又说不是。接着。他就叫我‘爸爸’(88)!”  相似文献   

11.
我悄悄地问语文:“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回答说:“‘漫步花草中’,是一种浪漫之美;‘游戏雪地里’,是一种欢乐之美;‘帮助孤寡老人’,是一种奉献之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之美……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12.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14.
第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你些什么?” 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教他说:‘是三’。”  相似文献   

15.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阴谋篡党夺权、“改朝换代”,精心炮制了一个“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叛徒江青胡说什么:“老干部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民主派,民主派发展到走资派是客观的必然规律。”特务张春桥气势汹汹地说:“这次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批老干部”,老干部是“比资本家还厉害的走资派”。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王洪文叫嚷:“老干部都是复辟派”,“井冈山传统过时了,民主革命那一套吃不开了”。阶级异己分子姚文元亲自点题目,出思想,抛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的黑文,大造反革命舆…  相似文献   

16.
谈先秦儒家“修己”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王钧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先秦儒家的“修己”思想,指出:“从孔子提出‘修己’思想,到孟子作《尽心》篇以强调‘修心’,再到苟子著《修身》篇以强调‘修心’,最后到《大学》作者以无党无偏的‘正心、修身’说综合了孟苟两家...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两个学童在朝拜文庙时,甲学童看着匾额上“文庙”两个字,大声念道:“大庙。”乙学童纠正他说:“不念‘大庙’,应念‘丈庙’。”  相似文献   

18.
文人与做官     
陈鲁民 《社区》2009,(32):10-10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相似文献   

19.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就是用北风的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从训诂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希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在纪念陶行知诞辰95周年的大会上说:“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热情赞扬他“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作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贡献。”陶行知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