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中国国情认识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在现阶段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吸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在多方面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它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深化了对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以及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是保护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物质基础。由于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误区,这个理论被放弃,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匆匆结束,为以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它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俄国"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批判地吸收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总结党处理私人资本主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它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俄国“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批判地吸收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总结党处理私人资本主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提出女性“政治冷漠”的表现与危害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求了消除女性“政治冷漠”的对策。女性政治冷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政治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女性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欠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消除女性政治冷漠的有效途径有:构建平等而先进的性别文化,提高女性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素质,创建参与型政治文化,完善政策机制;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 ,这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对此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辩证关系 ,对“知识经济”要有全面正确的了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努力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基于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把握和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自由发展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然而建国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以及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及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何认识毛泽东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及其变化,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和发展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最必要的条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还要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还未成为现实制度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原因只提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对其具体内容并未做详细论述。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斯大林针对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成就,作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概括,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积级作用,但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用邓小平的科学技术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同是发展生产力,不同的阶级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历史过程,但根本的区别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其价值取向的.民主革命时期,在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强调不能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化需要的资金,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及其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样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张闻天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便是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思考.而该理论思考的核心问题,便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在何种位置,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张闻天围绕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观点,系统地阐明了他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而且给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集中地体现着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上的巨大创新。在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把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手段 ,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改革等观点都体现着邓小平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 ,正确对待现存的落后生产方式 ;必须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先进生产力 ,跟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手段性本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性本质,离开发展生产力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能是幻想,或导致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贫穷的社会主义。放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单纯搞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就会使人成为物的奴隶而日趋异化。只有使社会主义的手段性本质与目的性本质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落后的中国避免资本主义前途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即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对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起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从价值观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引导作用角度,来探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进程,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客观依据.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必须存在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利用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粹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概念和含义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在其内容和特征上呈现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且这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在其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及理论表现形式上有着重大的差别,与此同时两者又在对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忽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对中国"民粹主义"的一种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