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思维.为此,要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发挥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造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探索型模式与自主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突出学生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整体提升朗读感悟能力,从而促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一种情感与认识融合的个性化心智活动。阅读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神情淡漠,无动于衷,就很难说他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获得了启迪,更谈不上他们的情趣。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习,它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必须给予一定指导,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过程指导,满足学生的阅读获得感;成果分享,促进向专题阅读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中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相似文献   

12.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或多或少存在忽视“个性化行为”的现象,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经常有意或无意“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未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王昌珍 《新天地》2011,(11):99-1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在很多老师的状态是把大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老师跟着学生跑,把握不住重点。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让学生牵得很忙乱,文章讲得支离破碎,老师抱怨把握不住学生的思维。另一种状态是课堂很热闹,学生小手如林,对答如流,但是并没有激发起孩子多大的阅读期待,孩子的语言与思维没有发展。还有一种状态是老师选择的阅读话题跟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理解水平有一定差距,学生不知所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置阅读话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绪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实践中注重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突出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学习规律,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出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特点。可是,在El常阅读教学中,由于怕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理解不深、理解不透,抑或担心学生考不好,很多时候我们仍然忽视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存在,一味地讲呀讲,灌呀灌,搞得师生双方身心疲惫,吃力不讨好。为了改变这一僵局,作为教者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彻底转变脑海中固有的不适时宜的观念。根据文本特点,驾驭文本,强化阅读探究,促进阅读感悟,以最大努力提高阅读质量与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做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种情感与认识融合的个性化心智活动。阅读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神情淡漠,无动于衷,很难说他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获得了启迪,更谈不上审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就是阅读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阅读就是学生读自己、读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心理学家布希尔曾说过,创造力是架在两个通常有很大区别的心理学领域——才能和个性之间的桥梁。这就是说,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阅读界定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及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以故事激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情感,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反思,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多元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