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华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文化有着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表现出其现代价值,华文教育在海外也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现象,正是教育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海外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深刻反映。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彭显,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华文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而其深刻原因,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表现出其现代价值。一、华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将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也对海外华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华人活动的全球化,带动华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海外华文教育随之而发生演变。全球化时代必将带来华人的文化整合,华人必须在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各自国家的发展寻求平衡;同时保持民族性,使自身文化的特质进一步明确与突显。全球化也必将带来华文教育的整合。全球化将把海外华文教育带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当代文化特征,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的机遇中,中国美学面临着三个紧迫的方向性问题:一是确立民族性特征;二是紧跟中国的当代文化,探讨当代转型;三是使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史进 《东岳论丛》2003,24(6):106-110
东南亚华文文学强调自己并非中国文学、华侨文学的居住国文学身份,而欧美华文文学始终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上述差异的产生,正反映了东西方华文文学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华文文学正是以其不同的"他者"姿态,表现出跟居住国主流文化的相互撞击,从而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生命机制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6.
李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5(5):179-183
诗学观念的分析探讨,已成为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海外华文文学虽然继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学传统,但从一开始就已表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新姿态,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充分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种种影响,表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文化的不同类型。 这所谓的文化类型是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既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资本主义文化不同于封建时代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这是时代性的差异。同属封建时代的文化,而不同民族之间也表现了一定的区别,这是民族性的差异。中国从秦汉至明清时代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西方中世纪文化也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是两者有显著的不同,这是民族性的表现。中国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不但有民族性的差异,而且有时代性的不同。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只是相对的,各民族间还有一些共同性,这表现了文化的普遍本质。  相似文献   

8.
引用和改写中国古典诗句来抒发印尼华文诗人的本土乡愁,是冯世才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中国性质”与印尼本土在场杂糅的写作方式,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身份表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印尼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形成深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独特的地域性存在,又使得印尼华人文化身份的表现显示出与传统的断裂和差异。进而,在延续与类同、断裂和差异的双重层面上,印尼华文文学所探索的,是跨文化、非族裔本位中心却依然具有现实抗衡力量的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华文文学中存在着寻根写作、乡愁书写、故国想象、探亲与旅游文学等有着相同母题和近似创作心理的"回归"写作现象。此类"回归"写作的表层显象是书写者的身份认同与原乡崇拜;内在成因是华人族群的"叶落归根"、"安土重迁"等儒家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华人族群集体无意识;外部的推动力则是"五四"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此类"回归"写作,具有人性书写的多重面貌,表现出了复调叙事的独特况味,增强了华文文学创作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菲华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华文文学中 ,普遍存在着“法律身份”、“文化身份”、“血缘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其原因是人们的居住国的生存境况与母国的亲缘遗传的矛盾、母国文化和居住国文化的矛盾和互比与抉择、母国和居住国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异。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其发展趋向有两种可能 :淡化、泯灭或保持、加深。“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 ,不仅存在于菲华文学中 ,也存在于中国以外的多国华文文学作品中 ,是海外华文文学中长期的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萍 《天府新论》2005,4(3):99-102
文化民族性指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文化民族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各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其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文化民族性是沟通民族全体成员的心灵的纽带;它能够自我继承并对该社会发生影响;文化民族性为人们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敲响了警钟;文化民族性为我们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架构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的。源于人类精神和物质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化创造的特定时空规定性和追求目标总体趋同性,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同时也体现出文化的普世性和同质性。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文新生代散文的历史文化品格主要表现为基于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要通过书写文化、种族大历史和个人小历史,以三种方式实现其历史观,即:由历史通往生命存在向度,统一过去与现在;嬉游历史文本,呈现既定逻辑的荒谬;以现代都市人的眼光回溯历史,深入人类和宇宙的内核。华文新生代散文在个人小历史的书写中,共同营造了"原乡"意象。相对于中生代、老生代建构式的原乡书写,新生代散文的原乡书写也典型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舶来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则可发现联系着世界华文女性创作的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儒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又表现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笔者采用内外两种视角,一方面着力于将世界华文女性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挖掘其相对于西方女性文学和男性创作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内部剖析各大地域板块间华文女性创作在长期分流状态下形成的各自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审美在价值观和审美旨趣上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必然导致生态审美具有差异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态审美的民族性是在“区域特色”或者说“地方色彩”中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的生态美,它包括不同民族生境中的自然生态依生之美、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原始和谐之美、人性的生态本原之美.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居住国的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华人离散者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与思考,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传承还包含了意味深长的文化政治元素和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文化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其目前的生存也存在着诸多悖论.这些悖论主要体现为:对传统文化拓展与冲击的悖论;自由狂欢与侵权、乱世的悖论;草根性与精英化的悖论;全球化与民族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以来以至近年来的文化讨论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的时代性的方面,注重阐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另一种意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方面,重在说明保存传统文化亦即保存民族特性的必要性。前者(不是全部)固然有忽视文化的民族性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确实对此问题探讨不够;而后者对文化的民族性亦缺乏明晰的疏义界说,甚至把传统文化的落后的时代性也当作民族性来宣扬。鉴于此种情形,对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从理论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相互关系作出具体的分析,就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20.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