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境即语言所处的环境。语境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取决于语境。旅游景点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境,它既有一般语境所具有的因素,又有景观语境和旅游者语境的特点。其翻译不但受景观语境和旅游者语境的制约,而且还受翻译语境的制约。因此,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应适应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正确地理解作品的语境是必要条件。语境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重大作用的背景知识。从文学角度,可以将语境分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语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两个基本作用,即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中的词义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也不是仅靠几本字典中的释义就能作好的。它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尤其是译者常常忽略的副语言环境的制约,即与作品内容有关而在文本中无具体书面文字形式的附加语境因素。正确的理解原文就必须紧扣语境,反复推敲,使得译文准确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6.
为了争取族裔及性别的平等地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女勇士》喊出了世间最强音。这一主题思想的成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作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分析和体味这一语言风格对我们理解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能够用来解释、探索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而在《红楼梦》里酒文化的描写涵盖了酒事的诸多方面,展示了酒文化的丰富内容。从翻译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等效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认知语境的解读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再现与传达效果。以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利用其理论来剖析涉及酒事方面典型的译文案例。关注于解析译文的得与失,总结出译者对于译文读者和译入语语言的认知语境、文化语境正确的评估和认识,以及对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认知差异的评估,是影响译文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酒文化内涵的翻译,对于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要保证译文的质量,就必须对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语篇、语境层面对信息进行宏观上的控制,并对冗余信息和缺省信息进行微观上的删减增补,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语言等方面的审美期待。读者这种期待视野的实现,要借助于作家的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文学作品翻译,也是如此。译文的节奏美,常常被视为文学翻译成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语境对翻译理解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有不少独到的分析和论证 ;而语境对翻译表达所起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译者的意图、现时的社会背景、译文的审美规范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等诸多语境因素 ,在翻译的表达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模糊数学是一种处理模糊现象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对译文质量无法精确评判的翻译质量评估.依据文本类型和模糊数学,三大翻译标准(准确、流畅、得体)及六项参数(词汇、句型、语篇、语言、体裁、风格)分别被赋予不同权重和一定分值,可以对译本进行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该模式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但也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认为转喻翻译是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境为基础并受规约制约的转喻图式的例示,着力实现具有心理效果的转喻思维过程和其通向的目的意义.基于此理论,对比分析了《醉翁亭记》转喻的六个英译文,发现主要采用了五种转喻翻译策略:保留使用转喻图式-例示方式、采用不同的转喻例示方式、直接译出目标意义、转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同时译出和原文与译文之间形成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类平行结构的译文处理,分析了政治文本翻译中显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质,逻辑显化在形式上的体现,以及显化和文体的关联性.指出政治文本翻译的主要标准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行文特点,体现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显化现象是否和翻译方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出不仅要从语言和文本等宏观层面分析显化现象,同时也应该从句子层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入手 ,说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应从文化的相等性、相似性和相异性三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对于文化的相异性 ,可采用归化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以便使译文既体现源文文化色彩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用引文与正文间的互文参照关系做隐喻,来映射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原文各语言层面上的表达可视为激活译者的相关译语语篇储备的互文符号。宏观策略上,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等相关翻译情境来决定如何使用原文;微观操作上,译者应不囿于语言表层的一一对应,而要增强语篇储备意识,并在翻译创作中积极地调动相关语篇储备。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该作品的特定风格。好的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考虑到“语气问题”,并且尽量达到原文和译文语气间的动态对等。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英译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强调译者要对语气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了体现文学作品风格的文体标记,并通过图表说明检验翻译效果的方法及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