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金融,重塑金融体系,为畅通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巨潮模型分析了金融资本推动经济循环演替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和外在条件。基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核心要义,利用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从欲望和能力入手,厘清了数字金融畅通中国经济内循环的作用路径,从产品的进出口和企业的海外并购入手,厘清了数字金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循环的作用路径。基于创新、新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制度框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数字经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驱动作用,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正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热点。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揭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资源赋能、产业赋能、消费赋能、开放赋能4个主范畴,推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其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机理,并为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产生“降本增效”的作用,提高生产迂回度和附加价值,引致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诞生,从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数实融合能够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创新动能、赋能产业绿色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数实融合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着数字鸿沟与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共存、数字技术核心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数据要素流通不畅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若要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应采取措施弥合多维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渠道,以促进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重心从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循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下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战略性抉择,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结构调整在这种循环重心转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双循环”重心转向国内循环下的金融结构调整内在逻辑的理论分析表明:在以国内循环为重心的新发展格局中,经济运行与资金流动的特定过程决定了金融结构调整需要从以金融抑制为主导转换到以金融深化为主导上来,有助于打破金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的恶性循环。基于“双循环”重心转向下金融结构调整背后金融深化逻辑的理解,当前中国金融结构调整应重点解决好金融抑制程度较高、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金融开放与安全之间平衡等关键性问题。为此,需要从金融产业组织结构、金融主体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业务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融资结构、金融开放结构和金融监管结构等八个方面,探索“双循环”重心转向下金融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许明 《齐鲁学刊》2023,(1):133-142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路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数字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国际合作成为战略选项。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贸易和数字经贸规则三大领域。当前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呈现数字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升级、数字贸易国际合作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规则化凸显等现状。然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也存在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制度型框架缺失、数字经济发展外部风险凸显等显著挑战和风险。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应从提升区域内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区数字贸易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数字经济作为发展优先方向和产业建设的着力点,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明确提出以数字经济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创新引领、改革攻坚、数字赋能、融合提效”,以数字赋能提振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对实体产业赋能拉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李震 《社会科学》2022,(3):43-5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率、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而作出的全局性中长期战略部署。数字经济因其高技术性、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增长性、高安全性等鲜明特性,成为赋能新发展格局的首要推动力。深入研究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新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等,有利于系统梳理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当前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仍存在关键数字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级数字人才匮乏等不足,对应的政策工具包括推动数据立法强化基础研发、加快创新型数字人才培育、推动经济结构数字化转型、持续扩大国际化合作等。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将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乡村高质量发展之间虽侧重不同,但仍存在巨大的衔接空间。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乡村高质量发展也是数字创新的重要助推力。数字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构建虚拟空间,激活、增强各种功能效益为乡村农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医疗养老、教育发展赋能,进而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推进:加强乡村数字变革技术支持;促进乡村主体数字理念转型;健全数字乡村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价值链韧性具体表现为吸收逆境冲击的免疫力,或通过调整适应而迅速恢复系统冲击前发展路径的适应性修复力,抑或是转向一条更优发展路径的创造性破坏力,着力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成为后疫情时代价值链安全治理的主攻方向。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的渗透和融合,不断重构国际产业分工布局,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演进,成为锻造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强劲动能。数字经济赋能过程呈现主体广泛、类型多样和过程复杂的鲜明特性,牵涉数据要素层面的“潜能—风险”、数字平台层面的“优势—垄断”以及数字技术层面的“引领—异化”三组对立统一的张力关系。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主要表现为“提升—破坏”双向作用机制,其中,韧性提升机制包括数据要素、平台经济和数字技术的正向赋能效应;韧性破坏机制包括数据风险、平台垄断和技术异化的负向赋“能”效应。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着力提升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治理能力,亟须从“数据—平台—技术”三方面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红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劲推力。  相似文献   

11.
李支 《社会科学家》2023,(12):117-122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区域之一,中央政府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全方位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与金融开放创新,同时又在大湾区构建横琴、前海、南沙三个战略性合作平台,为金融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支点。然而,“一国两制三法域”特殊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要素流动机制、金融市场服务规则、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差异,迟滞了大湾区金融市场衔接进度。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规则衔接法治理念是“一国两制”的丰富实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整体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引擎。该法治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国际一流湾区为目标,承担大湾区互联互通且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艰巨使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此,应重视顶层制度理念设计、开拓深层金融开放机制、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建设可联通金融基础设施、破除金融数据流通壁垒,方能顺利实践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规则衔接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任保平 《东岳论丛》2024,(1):41-48+191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双重目标,既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又要实现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有创新驱动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分工协调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供需结构机制、融资支持机制。新发展阶段双重目标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数字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水平;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态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补齐农村数字经济短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保障支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拓宽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3.
司聪 《东岳论丛》2023,(7):150-157
“一带一路”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数字金融有助于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实现“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以数字金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着数字鸿沟问题凸显,金融产业发展滞缓,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经济风险逐步涌现等问题,导致沿线国家纵向无法联动,横向难成合力,严重制约“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金融驱动作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锻造数字发展动力,擢升资金融通效能,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筑牢经济安全屏障,推动“一带一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而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加快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数字技术场域影响的现代性回应和立足“数字乡村建设”的更高层次集成创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需要明确未来乡村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形成“城乡互利共生”态势、健全高质量发展机制中增进“要素组合优化”水平以及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中实现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发展逻辑,进而有效协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进程中政府主导推动引领与乡村主体主动承接、技术影响单一规范与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等关系,辩证思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影响,明晰赋能行为的施动主体、承接领域与工作重心等关键问题,突出发展场景引领,力求政策均衡及保障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5.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关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质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塑造发展新优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渗透应用能够通过扩大要素供给来重塑发展动力,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来注入发展新活力,通过产业升级来拓宽发展边界,通过提供数字治理模式来保障发展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数字化转型缓慢、数字技术创新不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存在风险、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数字技术对劳动力产生挤出等现实问题与挑战,阻碍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赋能作用。在“十四五”时期,应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积极推动产业数字转型,强化数字技术创新,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快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就业保障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支持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抓手,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在数字制度、资源及能力配置不对称条件下,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还存在数字经济体制创新滞后导致对新经济的激励不足、科技管理制度滞后导致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突出、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导致人才规模和质量受限、现行数字服务供给状况与业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数字领域规则标准与高标准国际要求衔接不紧密等瓶颈约束。为实现“数字中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蓝图,未来亟需多管齐下、精准施策,推动数字治理体制创新,释放数字化转型红利效应;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数字人才规模和质量;提高数字服务供给效率,优化服务中间品投入质量;深度对接国际标准规则,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相似文献   

17.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集物联网、智能管理、农业自动化等于一体的新兴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在接续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数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数字乡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引擎。当前,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中还会遇到技术障碍、技术差异、技术鸿沟、技术堕距等张力困境,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赋能耦合调适功能,通过健全共建主体利益联盟、建立城乡数据耦合机制、提升数字包容优化路径、建构乡村新业态最优化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赋能“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凭借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生态普惠效应,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重塑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然而,当前三大产业仍具有较大碳减排空间,亟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我国应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坚持“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路线,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把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引导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在政策措施层面,应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治理赋能多维降碳发展;大力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以金融科技缓解碳减排融资约束;稳妥推动碳市场体系建设,以技术手段助力碳排放权交易。  相似文献   

19.
落实“双碳”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大攻坚任务,数字金融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该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以及管理费用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获取2011—2020年全部A股公司绿色专利授权数数据,运用泊松回归分析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此,该文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交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