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产主旋律影片借鉴了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实践运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场营销中,不仅带领国产电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陆续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以及票房份额。本文通过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创新性、成功典范以及与商业化结合的营销道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中国电影创造了130多亿的票房新高,并在电影生产数量、银幕数量、票房总量、综合收入总量、观众人次、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面对新的态势,我们一方面应抓住机遇,促使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应正视我国电影市场在蓬勃发展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包括大片赔钱、单片票房锐减、营销档期冲突、国产影片在海外市场成绩低迷、票价过高、院线差异不足,影片对影院市场的过度依赖等。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空间亟待开拓。  相似文献   

3.
从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大学生的观影渠道、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格局浅析中国国产电影无法吸引大学生群体观看的原因,指出为应对新形势,国产电影要走出唯票房论和电影文化"贫血"的低谷;努力改变国产电影产业"轮盘赌"现象,探索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律;借鉴别国先进经验,培育健全的中国电影生产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陡转现象"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坐标,关于这个现象的分析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以及中国电影发展的脉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陡转现象"的发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正面的商业效应使中国电影从业者看到了国产电影的巨大潜力,负面的恶性竞争也使人们看清了产业结构上的重大缺陷.它所带来的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和与之相伴的负面效应为中国电影业和中国电影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0周岁的中国电影交上了一份亮丽耀眼的成绩单。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从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初到2010年,中国电影用9年时间实现了百亿梦;又用之后的3年完成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侠片中的神怪元素与电影高新技术的结合,催生了魔幻武侠电影,通过对武侠电影类型元素的继承而与武侠文化建立起关联。中国式魔幻武侠电影孕育的土壤是中国悠远的神话传统与"剑仙文化",从20世纪20年代神怪/武侠片热潮到当下中国魔幻武侠大片都在其中汲取资源,与域外魔幻片强调恒久的"善恶对立"主题相异,国产魔幻片也在本土慈悲世界观的宽恕包容和世俗化情爱母题中不断耕耘。?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2):59-64
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的问题需要再次被提及。在电影产业化语境下,我们应当尝试将类型电影经验与中国民族性特征相融合,同时还应对电影民族性有更具开放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更新是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表现;关注和反思中国社会现实也是电影民族性的体现;传达当前社会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样是建构中国电影民族性的有效方式。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不但可以为中国电影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也可以强化本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同,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国产大片进行解读,分析了电影文本所包含的技术、暴力与性等一系列外在表征,并揭示出导致中国电影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的内在驱动力为资本的全球化.此外,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国产大片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出路问题,提出国产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应有自己的声音和独特的民族标识".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2014年国产电影创作生产数据的分析,得出"网生代"助推"轻电影""粉丝电影"及热门IP改编电影,3D电影制作持续升温,新生代跨界编导的中小成本电影挤兑资深编导商业大片市场份额,"主旋律"电影在积极尝试类型化创作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充满了机遇和陷阱。在纷繁复杂的电影现象中,对“第五代”的陨落与国产大片的兴起做出逻辑叙述和判断,对“新生代”的回归与国内市场的冷遇做出理性分析和前瞻,实际上是抓住了当下中国电影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创作群以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观念。并且,将它们纳入史学框架中进行思考,可以在纵深的时间维度上寻找参照,避免从现象到现象的平移。  相似文献   

11.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今日南国》2007,(12):69-70
观赏国产大片,为何总让人感到某种不快、遗憾、迷惑或是缺失?正是文化精神的缺失,创造活力的低迷,现实题材的缺位,使我们应该深思如何让延续了5000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向世界亮出自己的民族旗帜。近年来,作为我国文化产业支柱的电影业迅猛发展,收获了诸多的成功和喜悦。就拿去年来说,电影产品尤其是大片的数量之多、收益之好为历年之最,国产电影票房份额继续领先进口电影,内地总票房达到26.2亿元人民币。应当说,国产大片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未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大片的议论却从未间断,对大片的思考依然在继续。当下来看,我们的国产大片有着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制作和投资意识,有着阵容强大的明星班底,有着毫不逊色的宣传攻势和包装技巧,也更加具备了诸多电影的元素和艺术含量,总之,似乎是别人具有的我们都有了。但是,这些获得了高票房的国产大片真的具有了抵抗好莱坞、与世界电影对话的能力了吗?观赏我们的大片,为何总让人感到某种不快、遗憾、迷惑或是缺失?我们的大片究竟少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为自身创造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它的适应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电影政治、文化与商业在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主要支撑维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传记影片创作与英模人物表现联系到了一起,艺术向政治呈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妥协。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影承担了市场实践、创造时尚、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但是,电影不能一味扮演商业先知、娱乐时尚等众多角色,也不能在商业主义、主流主义和作者主义之间自以为是地走钢丝。中式商业大片,受好莱坞“高概念”商业大片影响,类型丰富,强调视听奇观,具有电影想像力,而且叙述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制作精良,有着比较强的影像张力。发展大片是基于国际市场竞争与华语电影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与电视剧市场、音像市场、网络市场等多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对《申报》电影广告的一种特殊检视可以发现,20世纪40年代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大量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申报》广告信息表明,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电影在首轮院线同步放映的国产大片,它们的放映时间、总场次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并不比外国电影逊色。言情、侦探、恐怖、艳情、古装、武侠等类型成为上海电影市场的主控形态。中国电影人在和美国电影的对话过程中清理了自身的类型传统,进而发掘自己的类型电影优势。中国电影自古典时期开始便从未间断过的商业电影传统,为电影艺术的每一次进步提供着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15.
"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悖论是当下电影大片产业链上的一种现象.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这样一个流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从中国电影大片自身出发,探索其瓶颈所在.文章从影像和叙事的关系、情节建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电脑特效和人文精神的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商业大片不能"唯故事至上".<功夫之王>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国产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者和我国观众都应该具备类型的概念和媒介的意识以及娱乐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一种务实的电影观来促进国产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繁荣和市场成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曲折、长足的发展。其中,民营电影企业的成长尤为引人注目,它逐渐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上成为当今中国影视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好莱坞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工业体系,大陆民营电影工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结构的顶层设计下运作。其30多年的发展路径,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具体产业政策息息相关。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大陆民营电影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3年以前:民营影视企业的前改革期;1993年到2001年:破冰与发展期;2001年(加入WTO)以来:高速增长期;新近的发展:新资本时代。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今电影行业,部分电影业人士吹捧现在的国产电影行业的票房如何之高,但这些好像和观众没有多大关系。客观上来说,观众确实越来越多,但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很多失望的电影。国产电影近三年的发展表现中国国产电影在最近的三年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其表现主要包括:第一,中国电影近年来再基础设施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电影院线制和多厅影城建设有一定效果;第二,电影的商业模式趋向成熟,包括大片运作、演员选择、宣传推介、产业链延长等;第三,电影票房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四,政府支持,包括在国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大陆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分不开。而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则与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认识,以及决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产业化政策分不开。因此,从电影工业角度重新梳理、阐释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极其迫切的课题。通过从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与电影工业布局、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机制改革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化推进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变化、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与中国电影工业等方面梳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总结相关历史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