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暨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由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行漫记》与延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6日在延安大学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西行漫记》、海伦·斯诺和延安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斯诺、海伦热爱和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是为了深入理解与正确反映中国;《两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其他报道是介绍、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杰作;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及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对斯诺、海伦的研究、认识会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3.
金秋九月,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与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举行,100多位中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为此,本刊"延安学研究"特摘录几位与会代表的发言及文章,以飨读者。"延安学研究"作为本刊的重点栏目,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延安学"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动态,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学术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4.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美国记者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6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苏区。经过四个月的采访,他写成了轰动世界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取名《西行漫记》)。在书中,他对早期形态的延安精神作了生动鲜活的记录和描述,  相似文献   

5.
爱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的结合,为爱德加写作《红星照耀中国》创造了条件,也极大地激发了海伦的文学创作欲望;他们的分离又使海伦·斯诺全身心地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中,使她用毕生精力写出几十本有关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报告文学,爱德加与海伦的文学创作既有相似之处,又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6.
1921年4月.徐智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当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满目疮癀,民不聊生1938年.他就读上海省立高中徐智平时阅读进步书籍.尤其巴金的《家春秋》、斯诺的《西行漫记》,这使他深受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打开了他的视野,徐智回忆道.当时他写了一篇《世界的末日》(意味着一个橱世界的结束)刊登在班级墙报上.被地下党陈鸿提同志看到.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但能给时人提供全面理解事物的信息,而且还应该能给后人留下可供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新闻作品的历史价值,决定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之所以始终为人们所重视和钟爱,就在于它做到了新闻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1987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发表的安危整理和翻译的《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安危根据从海伦·福斯特·斯诺那里得来的手稿原件整理的,发表时还同时发表了《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和安危的《鲁迅和斯诺谈话的前前后后》;人们的注意点自然是鲁迅谈话的内容,但安危的文章考订了提出“问题单”的人不是斯诺本人,而是海伦·斯诺;鲁迅和斯诺谈话的时间为1936年5月,当时海伦正在北京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写作了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由外国人写作的关于中国红区的英文作品"墙外开花墙内香",英文的《红星照耀中国》借由中文的《西行漫记》等译本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巨大的影响,众多中译本,绵延流传,这些译作可以说具有可与原作相媲美的历史意义,其中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董乐山翻译的《西行漫记》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红星》汉译史上的经典译本。  相似文献   

10.
烽火摇篮     
陈健 《山西老年》2013,(2):24-24
1942年夏,我随母亲来到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上学。保小校址在延安东北面35公里的安塞县白家坪村。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曾提到过这个地方。保小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烈士遗孤,有中央领导和将军的孩子,有县团干部的子弟,有小红军、小八路。年龄小的六七岁,大的十几岁。汉、满、蒙、回、朝鲜族都有。全校约四五百人。  相似文献   

11.
2007年9月6日,我们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在座落在延河之滨的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举行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和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返本溯源、回归精神家园的心灵兴奋和喜悦.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斯诺是中美关系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个人物。对他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在中美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西行漫记》的问世与传播1936年6月3日,埃德加·斯诺,满怀着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以“再次去内蒙采访”为掩护,自北平启程,前去陕北红军根据地。7月初他乘东北军的卡车到达当时属国民党统治区的延安,又步行日余,抵安寨县白家坪红军前沿司令部,同周恩来谈话两天(7月9日、10日)。随后前往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7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正式会见斯诺,与他谈了抗日战争的形  相似文献   

13.
埃德加·斯诺和尼姆·韦尔斯是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中国最活跃的一对外国新闻记者。他们二位的名字早已深入到中国人民的心中。他们二位的煌煌巨著《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系统地、真实地报道长期被新闻封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红色根据地。他们极大的成功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60多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满怀着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到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写下了风靡全球的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向全世界翔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斯诺和他的《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文章学》中,“传”是史体之一,或单称“传”,乃是用于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明·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指出“字书云:‘传者,传(平声)也,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四库全书》载有“传记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崇尚朴实、雅洁。它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1):24-24
有一天,汽车大王亨利&;#183;福特,偕(xi&;#233;)同爱迪生在一处偏远的农村驾车兜(dōu)风。在一农舍边,这两位闻名世界的大人物,看到一小孩正在锯(j&;#249;)木材。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前,一对美国恋人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先后来到中国延安,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放牛生活。从此,他们的经历便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陕北的窑洞到大草原再到京郊农场;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改革开放。他们离不开牛;离不开中国百姓,离不开中国。 半个多世纪前,斯诺的一部《西行漫记》让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认识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延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对美国恋人先后来到延安。他们和亿万中国人一起,用另一种肤色的双手,在陕北高原泥泞的道路上推动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车轮。后来,中国革命的车轮驶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他们依然没有离去,继续以中国普通百姓的身份生活在中  相似文献   

18.
《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死神来了     
《阅读与作文》2009,(6):20-21
幻觉还是梦游症 1979年的一天凌晨5点,酣睡中的海伦&;#183;希洛特逊被敲门声惊醒,她听到门外母亲马乔丽在嚷嚷:“海伦在家吗,刚才来我家有什么事?”她慌忙起来开门,住在对面公寓的母亲正在门外站着。母亲问海伦几分钟前敲她家的门有什么事,海伦不解,向母亲解释,昨夜11点就上床睡觉了,直到敲门前一直没醒。马乔丽夫人却坚持说:“我看到了你,还和你说了话。不过,你什么也没回答,马上就返回自己家去了。”  相似文献   

20.
正耳朵几乎失聪,学业平平,最终却成就为"新闻史不可或缺的开拓者";"反右"狂潮袭来,许多人都未能幸免,唯独他稳坐"钓鱼台";写了一辈子的杂文,嬉笑怒骂,而"鞭子"却始终打不着他;一介书生,却被毛泽东引为布衣之交,一生受到七次接见……人谓他有"三不朽":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媲美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创办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