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事关系国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仅就明朝宦官监军制度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是:明朝宦官监军的制度是失败的,它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及国防败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东汉监军制度从光武帝时的确立到殇帝时的转折,最后到灵帝中平时的瓦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监军者主监将领;第二阶段监督对象转变为主督州郡,此与地方兵权扩张关系密切;第三阶段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监军制度瓦解。其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黄巾起义爆发面广,州郡仓促失据,多数地方朝廷尚无机会派遣监军;二是朝廷所招募镇压起义之兵的私家化,使监军失去国家军队的支撑;三是中郎将监军权力扩大及其军职化最终瓦解了监军制度。  相似文献   

3.
富弼重视从整体上、全局上看待军事问题:统筹整体军事布局;统筹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居安思危,积极备战;反对宦官监军;理顺军事管理体制;师出有名、反对行刺等。富弼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夏的兵制、军队、兵种、战术等军事制度及其军事法规,既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兵力分左右两厢,设有监军司,军队属中央管辖,分为侍卫军与屯戍军,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兵等诸多不同兵种,战术灵活机动,并颁布军事法典,以法治军。其军事制度在西夏国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封建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汉监军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军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在秦汉封建大帝国建立之后,君主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而创设的。秦和西汉的监军官吏除临时派遣的监军使者外,常设监军官吏分属护军、军正、监军御史三个系统。分别职掌监督将领、按皇帝符节发兵、刺举惩治犯法将士等责任。东汉一代,监军使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为监察出征将领有无抗命违法,作战不力等情事。这一制度为  相似文献   

6.
唐代后期宦官与皇位继承权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后期宦官对皇位继承权的争夺非常激烈。考察玄宗到唐末哀帝的皇位继承形式 ,可以总结出唐末皇位继承之争的特点 :垄断性 ,分阶段性 ,斗争的复杂性。垄断性是由于宦官任枢密、典禁军、掌监军所致 ;分阶段性是由于宦官典掌禁军、出任监军、养子制度在德宗时的制度化使得宦官对唐末皇位继承权的控制在德宗前后有所不同 ;斗争的复杂性是由于宦官在宫中的特殊地位所致  相似文献   

7.
论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是明代永顺土司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在军队建制、军事阵法、防卫设施、军事装备、军队管理等方面已趋于完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发展,也使永顺土兵时刻保持其战斗力,在保家卫国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明代中央政府十分仰仗的一支地方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8.
兵役制度是一个国家基本的军事制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英国兵役制度有其历史沿革,具体的服役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预备役制度的国家,有完备的现代军事预备役制度。  相似文献   

9.
前言17世纪到20世纪满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通常被称作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的期望是在国家统治及防卫等军事方面做出贡献,而经济上的掠夺则不是第一位的目的,因此其在蒙古地区的行政统治机构也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但由于北亚历代游牧国家自身有由军事编制组成国家的传统,所以就蒙古而言,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保持着随时可以进行军事动员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盟旗制度并不单纯是将满洲的社会组编制度强行导入的新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蒙古原有社会组编制度的满洲化表现。譬如,表示旗的满洲语gusa。的蒙古语对应译语叩qosiyu,即存在于巨服…  相似文献   

10.
越国兴起于春秋晚期,从一个小诸侯国到最终灭吴称霸,其发展壮大的原因除了越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外,还应归功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成功。越国实行“全民皆兵”,“兵农合一”的兵役制,而这种兵役制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是勾践推行的国家授田制。越国在军事编制上设有三军,兵种则包括水军,步兵,禁卫军,后勤保障以及地方兵等。此外,越国推行严格的军事纪律,有较为完备的赏惩条例,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来看,勾践时期越国的军事制度在其所处的时代而言是相当完备的,越国的军事制度是成就其后来称霸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里坊制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最初的里坊制度不仅是指供人居住的聚落,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编户建军的需要。文章通过对里坊编户与军事组织制度的比较分析,揭示里坊制度与军事组织在早期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并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人口的增多,致使血缘聚落逐渐向地缘聚落转化,人不再依附在土地上。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募兵制的实行,最终导致里坊制度与军事组织制度走向分离,逐步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军事安全是国家关注的核心议题,建立完整、高效的军事安全机制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文章分析了美国军事决策机构、情报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内容及其作用机制,并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对美国军事安全体制的效能进行了分析。尽管中国与美国在制度、意识形态和防务战略上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在咨询机构、情报机构、军事指挥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革上,借鉴美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隋唐两朝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历史上西域治理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出现的西域治理人物、事件、关系相互间紧密联系,不断推动和形成以军事制度为主的制度回应。在这一历史阶段,西域治理历史人物、治理事件和制衡关系重现隋唐治理西域的场境。以军事制度主要代表的羁縻府州制度、都护(督)府制度、军镇屯戍制度形成基本的制度回应,成为隋唐时期西域治理主要制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军事制度主要为八旗和绿营制度。为从军事上控制西部,清中央政府通常采取重满抑汉、文武牵制等手段控制西部军队,同时以遍设重镇、分兵驻守、重点驻防等驻军政策和特殊的军事管制政策,从军事上控制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春秋晚期越国的兴起除了推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还应归功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成功。越国在兵役制度上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全民皆兵”的制度;在军队编制上出现了以舟师为特色、以步兵为主力的多兵种建置;有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和严格的军事纪律。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与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历史变革的重要学术枢纽。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源流上的特点、湘军幕府在组织上的特点、湘军对近代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的勾勒。相对于曾国藩建军、治军与战略战术这几个传统的研究板块来说,该主题的研究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研究新的"增长点",成为了解读近代中国军事制度变革的历程与基本规律的重要历史命题。但在研究的视角、深度与立意上尚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势力,活跃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各个朝代,它是封建社会中反动腐朽、黑暗丑恶的一种政治势力,是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伴随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的特殊产物。纵观历史,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宦官危害最大当推东汉、唐、明三朝。尤其唐代危害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更是他朝莫比。唐代宦官弄权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给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灾难。这里仅就其监军一事,略述其在当时所造成的危害种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后期宦官掌握军权主要是通过宦官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而实现的.唐代后期枢密使的设置则为宦官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宦官专权.宦官的专权使唐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加深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唐宋两朝总共出现十位太上皇,频率之高,实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少见。大多数唐宋太上皇迫于重大的政治军事危机,被迫退位,其晚景比较凄凉。究其缘由,大凡唐宋两朝崛起的两股强大政治和军事势力,以及中国官僚制度的主仆性的不确定性使然。由于太上皇现象在本质上同中国皇帝制度和传统孝道社会隐性作用相矛盾,使得唐宋太上皇没有形成一种制度,而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0.
西太平洋新军事联盟作为美、日重构亚太安全格局的危险举动,由于利益的博弈,正面临着难解的“囚徒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国家寻求部分共同安全利益,这种囿于冷战思维下的霸权主义心态在军事上的反映是严重背离国际制度原则的。只有坚持强调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才可能真正重构亚太地区安全格局所需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