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尊量表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黑龙江省8所高等院校的4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尊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分别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性别、年级上对应差异显著;自尊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均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家庭教养方式总分能够显著的预测自尊.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以往学者对于职业探索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职业探索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过分偏爱对大学生职业探索中信息量的获取、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严厉惩罚对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的影响显著;拒绝否认对自我探索有显著影响。因此,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3.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4.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权威型、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相对大学生常模表现出更大的不和谐;相同家庭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不成熟人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生子女的教育,正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不成熟人格特征,主要是家庭不良教养方式所致。对独生子女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采用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及自编幼儿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陕西省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继而探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预防和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早期家庭养育指导提供实证依据。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专制型、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风险增加相关,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风险降低相关。建议:重视西部地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善用权威教养弱化专制教养,同时加强对家长教养方式的早期指导与干预。  相似文献   

7.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家庭因素出发,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有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两部分。在父母子系统中,主要有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性别特质和父母的期待三方面;在家庭环境子系统中,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地位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三方面。因此,应从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重视父母的共同教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入手,促进个体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个人评价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中,女生的道德伦理自我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自我批评显著高于女生;正常家庭大学生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正常家庭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所有积极因子与自信水平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批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 望子成龙,疼爱子女,这是天下父母共有的秉性。但如今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使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引发出了一些问题,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并存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上 过分溺爱,就是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在生活上对孩子百般呵护;过高期望,指对孩子学业成就上过分地苛刻。  相似文献   

10.
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中儿童欺负、受欺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依恋理论、社会学习论以及家庭系统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影响儿童欺负的机制。欺负者、受欺负者以及欺负受欺负者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男孩受欺负者的家庭过分亲密,而女孩受欺负者的家庭成员联系少,母亲对孩子故意、拒绝;欺负者的家庭通常具有高权利需求、低亲和性的特点,父母通常采用专制型的教养风格;欺负受欺负者的家庭除了具有高暴力、低温暖的特征之外,父母管教方式通常不一致。兄弟姐妹关系也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技能和同伴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彝族地区386个幼儿及其父(母),测查父母对幼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状况。分析认为,彝族地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彝族父母所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多于汉族父母。因此,作者建议彝族地区父母尤其是彝族父母对幼儿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教养方式,少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延吉市延边一中的478名朝鲜族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成熟度问卷,探讨了朝鲜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延边朝鲜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与理解为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采用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173名大学生的恋爱模式、家庭教养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恋爱模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关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调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社会交往行为、日常生活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强、日常生活行为更好;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有利有弊;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则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建立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家庭教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心理耐挫力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20名即将离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测查,旨在探讨大学毕业生心理耐挫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心理耐挫力水平不容乐观,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耐挫力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这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耐挫力,并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反之,父母的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会降低其心理耐挫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秦玲玲修订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韩丕国等人所编制的《学前儿童害羞量表》对郑州市普通幼儿园104名小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对男孩较多采用偏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母亲学历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温情与理解型家庭教养方式;2)家庭月收入越低的幼儿其同质-被动型羞怯程度越高;母亲学历较低的幼儿越容易产生公众-被动型羞怯;3)温情与理解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父母所给予的温情与理解越多,幼儿害羞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家庭隔代教养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中国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现阶段中国农村家庭的隔代教养质量不高,对家庭中祖辈、父辈、孙辈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祖辈的教养模式欠科学、教养方法欠妥当,对孙辈的健康成长尤为不利.在农村家庭隔代教养现象日趋普遍的今天,政府与社会应负责解决农村家庭的后顾之忧,祖辈与父辈家长应在提高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改进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农村社区与学校则要协助农村家庭教育子女并提供科学的教养知识.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农村家庭隔代教养的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出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家庭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形成自杀青少年的人格缺陷 ;二是作为自杀的直接诱因。造成人格缺陷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缺乏爱心、过分干涉和保护、虐待儿童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以及婚姻不和、亲人死亡、父母心理变态等不良的家庭环境 ;直接诱因包括亲子冲突和被虐待。预防自杀的措施很多 ,人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并检验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产生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婚姻满意度分量表、父母 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焦虑量表对643 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幼儿焦虑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躯体伤 害恐惧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具体为5~6 岁组幼儿躯体伤害恐惧水平显著高于4 岁及以下组幼儿,而与4~5 岁组无显著差异; 4~5 岁组幼儿躯体伤害恐惧水平与4 岁及以下组幼儿间无显著差异;(2)婚姻满意度与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教养 方式及幼儿焦虑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民主型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3)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幼儿焦虑的关 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强迫-冲动障碍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 度与社交恐惧、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分离焦虑、母亲婚姻满意度与躯体伤害恐惧、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广泛性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 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潜能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三个方面.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家长应当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