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塘"谐"舞是藏族人民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形式生动、分布面广,是藏民族四大歌舞中集歌、舞、诗、曲为一体的民间文化载体,它以独特的视听效果,集宗教祭祀功能、大众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艺术审美观赏功能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歌舞艺坛上独特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施艺 《中国民族》2023,(3):80-81
<正>以大型乐舞来展现武王伐纣历史的《大武》;集歌、舞、乐为一体并具有歌舞套曲结构意义的《相和大曲》;令九州之民啧啧称奇的唐代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自古以来,用歌舞大曲或套曲的表演形式展现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光辉历史进程,是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而自钟鼎文以来的历代史书、传记与演义文学以及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都可作为以歌、舞、诗、书、演等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相似文献   

3.
湖南桑植,有一个神秘的村庄。在这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神秘的楚风巫舞。这些歌舞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舞文化数千年的积淀。神秘古老的文化村桑植县廖家村镇老庄坡村,有一个叫木鱼坪的小组,该组因其地形状似和尚打禅念经的法器——木鱼而得名。这么一个仅50户209人的小地方,却有着数千年历史,从古至今传承着10多个文化品种。歌有民歌、梯玛神歌、澧水号子,舞有摆手舞、傩舞、巫舞,灯有花灯、龙灯,戏有花鼓戏、傩戏、木偶戏、阳戏、佛戏、道统戏、八王鞭等,鼓有三棒鼓、渔鼓等等。每每逢上红白喜事,这些民俗歌舞文化便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  相似文献   

4.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卓,藏语原是舞蹈的总称,现在成为卓歌舞的专用名词。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据《敦煌吐蕃文书》,卓的历史可上逆到公元7世纪之前,那时有称之为“顾鲁”、“鲁”和“契”的三种歌,这三种歌的唱词中常提道“鲁郎呢卓冬巴”,即“又唱歌又跳舞”。其中的“鲁”意为歌,“卓”意为舞。此外,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一词写为“卓次”(此处的“卓”与意为舞蹈的“卓”字同,“次”为词),如译为汉文则应是舞蹈词。那么当时的誓词是边舞蹈边唱还是其它形式呢?这只有留做以后考证。但是,根据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从中看出卓的歌舞与“顾鲁”等有密切关系,而卓的歌词则与盟誓的语言习惯有关。现在的卓歌舞,虽与“顾鲁”及誓词有关,但它做为一种完整的歌舞形式,其形成则应晚于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6.
蒋文 《民族论坛》2014,(4):20-21
正南岭无山不有瑶,瑶山无处不有歌,瑶民无时不唱歌。美丽神奇的神州瑶都,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古朴独特。这里是歌的故乡、舞的海洋!在这片处处皆景,时时传情,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绽放着一朵素雅而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江华民族歌舞剧团是湖南省现在唯一保留的县级民族歌舞剧团,在走过的55个春秋里,饱含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艰苦创业;涌现了如叶蔚林、邹启炎、王一冰等一批优秀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西北回族宴席曲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回族研究》2004,(1):104-105
在西北回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数宴席曲。宴席曲的唱词内容十分广泛,涉猎面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能歌能舞,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曲调的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民间音乐特征。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按照民间音乐基本分类方法,结合西北回族宴席曲的具体风格特征和内容形式,可分为四类:叙事曲、五更曲、打调(也称"打搅儿")和散曲。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代表团演出的苗族《古瓢舞》,以她富有民族特色的情韵风格,凝练、清新、诗意盎然的舞蹈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丽的都柳江边,一群妙龄苗族少女娴静地绣着花带,其实,她们是在这儿等着阿哥……。随着徐徐春风,送来了拨动姑娘们心弦的古瓢琴声,就在她们一怔的当儿,抱着古瓢琴的小伙子们,已经来到姑娘们的身边,跳起了“踩歌堂”、“古瓢舞”,以诙谐、逗趣的舞蹈表达了对她们的爱慕。这下子可羞坏了姑娘们,她们掩面而逃。既为姑  相似文献   

9.
我们朝鲜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凡节假日,有群体活动的地方总是离不开歌舞这个“伴侣”。这种歌舞习俗已经相传了2000余年。朝鲜族音乐分唐乐、雅乐、乡乐。乡乐发展成为民谣、新民谣、现代音乐。舞蹈大致分民俗舞、宫廷舞、祭礼舞等三大类。据记载,传统舞蹈有360多个,其中一部分舞蹈随朝鲜族人民由朝鲜传入中国。对朝鲜族舞蹈古人曾作过三句概括:静如垂柳,柔如腊焰,动如飞鹤。它以屈伸美、曲线美、动静结合美、内在美为主要特征,以简单的多变连续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不象西欧芭蕾那样以庄美的外  相似文献   

10.
藏族曲艺     
藏族是一个歌舞的民族,几乎人人能歌能舞,不但在喜庆集会时歌舞,就是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也要歌舞,借以增强劳动的节拍和减轻疲劳。这些,早已为大家略知或熟知了。然而,藏族中也有曲艺,并且还获得过文化部创作、演出一等奖,却是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藏族的曲艺是很丰富的,它历史悠久,流传很广,象汉族曲艺一样,是群众自己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财富。在这里,介绍几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六种。《嘹歌》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中心在今平果县,它与古代思恩府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2010,(8):1-1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歌舞之母”,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作为产生于绿洲民族中的一种音乐现象,新疆木卡姆结构庞大,流传时间长,形态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彩云现日坛     
顶着火热的秋阳,大爷大好们来了,机关干部职工来了,小学生们熙熙嚷嚷的来了武警战士列队来了……来看日坛的彩云,来领略异彩纷呈的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9月20日,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云南代表团发一台民族歌舞《彩云南现》,把日坛公园变成了歌舞的海洋。在烈日的高温下,观众是那样如疾如醉,演员是那样投入。每一个婀娜多姿的舞蹈,起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每一个富有民族情越的表演,都逗起了一阵阵开怀的欢笑,歌是那样甜,舞是那样美,演员的精彩表演早已把观众的心带到了那美丽的彩云之南。兄弟情,民族情,在歌…  相似文献   

15.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16.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崇尚自然和谐、万物有灵信仰,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人把歌舞视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了哆耶舞、芦笙舞、斗牛舞、薅秧鼓舞、羽毽舞、竹筒舞、咚咚推等在不同场景下表演的舞蹈。透过具有浓郁民族性的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这些烙印着民族基因的舞蹈也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审美观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侗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侗族舞蹈发展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18.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地,至今保留着一种用亦唱亦跳的歌舞表演来悼念亡人的习俗,谁家的老人去世后,在入土安葬的前一夜或几夜,邻近的乡邻、亲戚在亡人灵前摆一面大鼓,由一人击鼓,两人或多人对跳,亦歌亦舞,"笑着哭"来陪伴、追悼亡人。这种习俗,土家人称之为"跳丧"、"打丧鼓"或  相似文献   

19.
藏戏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尤其深受藏族人的喜爱。藏戏唱腔高亢悠扬、优美刚健,鼓乐雄浑,演员亦歌亦舞.其独特的装饰颤音“仲古”、快板说诵及帮腔等表演形式,风格古朴粗犷.极具特点。面具,藏语称“巴”,则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