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1-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为了战后向日本索赔,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设置机构专门负责损失调查与统计的工作,抗战损失调查已成为抗日战争史的重要部分。客观、完整、准确地反映抗战期间中国损失,是每一位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院文物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有书院文物定义的界定.本文就书院文物的定义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和文物学背景、书院文物的内涵与功能及价值,在理论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2日至5日于江汉大学召开的“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与会者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学术与抗战、抗战文学与文艺、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日本文化侵华及奴化教育、抗战时期的文化人物研究、抗战文化、抗战时期的报刊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展示了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文化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的价值,并对日军的残暴进行了突出刻画,成为日本此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见的嚆矢.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害作查证,由于中日战争历久不息,灾难频仍,战后不久国共两党意见分歧,对峙状态日深,并发生了国内战争。因此,要求得到精确而周备的抗战损失统计实非易事。 1946年6月,中国大规模内战爆发,抗战损失调查遂告终止,不久,国民党方面便将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及赔偿委员会的大量档案搬迁台湾。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国剧陈列馆从20世纪30年代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以及在抗战期间的艰难维持和抗战胜利后的恢复,乃至建国后的去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国剧陈列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政、学、戏曲界等多方关注和呼应,所搜集和收藏的戏曲文物也多得以保存和延续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梳理国剧陈列馆的沿革,我们可以发现齐如山等人抓住博物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契机,创造性地利用国剧陈列馆来收集、保存和研究戏曲文物,并向公众开放,宣传介绍传统戏曲,为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同时,由于陈列馆的藏品始终带有强烈的私有色彩,与公立博物馆相比,陈列馆又具有“不完全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中国的反文化侵略是抗日战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对日本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反文化侵略措施,力图使读者对中国抗日反文化侵略有一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0.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特别邀请四 位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一历史时 期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中南民族大学章绍嗣教授 的漫议中国抗战文学的世界性一文,通过对中国抗 战文学的梳理,指出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 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华中师范大 学严昌洪教授和黎霞博士的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 侵略述论一文,从政策及组织、劫掠与摧残、实行文 化专制与奴化教育三个方面概括论述了日本对华文 化侵略的历史罪行;湖北大学田子渝教授通过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对华援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日本疯狂轰炸中国的文化机构,大量珍贵的图书资料在战乱中被毁。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中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援助,使战时中国得到了宝贵的书籍。虽其行为要受到美国国务院的制约,但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只是军事上的,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开战.为抵制日本文化渗透,唤醒国人捍卫中华,国民党采取战时基本文化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团结和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阵地的作用,倡导全民族抗战,将全民族“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投入到反击日本文化侵略的战斗中去.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国青年党领导人左舜生践行书生救国的担当与抱负,从学理上阐述日本侵华的罪行及危害,反对不抵抗政策,开展学术救国与舆论救国,并参与一些社会抗战团体活动,联合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救国.他整顿青年党党务,改善国、青两党关系,促进共同抗日.尽管左舜生身上具有阶级局限性,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值得肯定,并能积极联合各种政治力量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日本出云的考古发现看中国越文化东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日本出云地区近年的考古发现,并以其出土的文物及民俗、信仰各方面与中国越族的历史、文物、民俗作了比较,探讨了日本神话中的'出云王国'与越人东迁移民的关系,特别是随着越人东迁而产生的越文化对日本蛇信仰之影响。这一切同时也表明,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中国越文化东播的史实。文章还对已往中日文化交流史尚未研究到的北九州以北、西日本沿海一带的古越人活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者在日中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一般只注意或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往往笼统地把儒教主义作为两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或比较坐标,因而在探究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之时,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有着与之相同的文化根基.其实不然,日本历史文化传统中在许多极其重要的方面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只看到相似性,看不到差异性,这种比较文化的研究,将有失偏颇,并因此导出许多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地区由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野心提供学理支撑.通过考察日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学术经历和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认知带有帝国殖民性色彩.鸟居龙藏在中国和朝鲜开展了大量调查活动,以考古文物调查、田野调查、人类学调查为依据,提出"满蒙同源相亲""满鲜不可分".他以"满洲"为支点,将"满蒙鲜"三地相连,构建其对内的一致性,该理论与学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七.七”抗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粉碎了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打乱了日本的战略步骤,延缓了东西方法西斯结盟的进程,促进了东亚国际格局向有利于反法西斯方向发展,动员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