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突破了日本近代文学传统,是日本现代作家中最早表现出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芥川龙之介介绍·芥川龙之介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芥川龙之介则是日本近代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则短篇小说几乎同时发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其在艺术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叙事人称的运用两方面。当然,出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两篇小说也打上了作家相异个性的烙印,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感动性质和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最早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译者,其选择的眼光与阐释的深度,既有"五四"时代的特点,也见得出独特的个性;由于深刻的共鸣,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对芥川龙之介有所借鉴,初期在人物刻画与整体构思上借鉴的色彩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借鉴逐渐淡化、内在化,较多的情形是灵感激发,心弦共鸣,杂取兼收,为我所用,新翻杨柳,别开生面。人性深层的把握更为自觉,个性解放与人道关怀的矛盾有所揭示;在古代题材的小说中,鲁迅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澄清,而且也有倾情的弘扬,显示出鲁迅的传统文化观的弘放与深邃。鲁迅不仅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的知音,而且二者各具独创性的小说成为中日文坛相映生辉的双璧。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的话本《杜子春三入长安》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都是根据唐代李复言所作传奇《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改编而成。因为创作理念和生活经历不同,话本和小说的主题也完全不同。冯梦龙的创作理念中非常重视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把传奇改编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得道成仙故事,芥川龙之介则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将之改编成表现母爱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文坛“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活动于大正时期,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大巨匠。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尤为著名。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创作取材、叙述视角、创作思想等方面与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其进行相似性研究有利于对两者进行更加深入地比较。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利己主义者的不同表现:显性的和隐性的利己主义。作家又是在两种情境中对显性的利己主义进行描绘和刻画的:即面对生死与否的利己主义选择和非生死关头的利己主义选择——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选择。通过对其小说中进化后的利己主义和原始的利己主义的分析,对芥川创作的潜在意识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文坛新思潮派最为代表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其文学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尽管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主题深刻,艺术水准高超。前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映照现实,观察、解释人生,并以此为根基和载体,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审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后期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等,借助文学作品等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失意与幻灭意识。芥川龙之介文学思想中有着浓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之行与自杀标志着一个时代即日本大正时代文学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日两国的古典。以近代文化人的良知对当时的社会实质及对人的本性等问题进行揭示是芥川文学的重要特色。他极力主张文学不能仅仅是“告白”,这同那些常着眼于身边琐事或着力描写个人苦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中,清晰地透射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对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善藏以自身为原型,主要围绕日本大正时代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与内在心理进行描写。葛西善藏塑造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家庭与情感的世界面前选择了封闭的消极方式,正是这些人物形象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传统因子以及所持有的危机感,使得葛西善藏成为了日本破灭型私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及“唯美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日本文学尤其是在日本大正年间流行过的“私小说”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作家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井伏鳟二是战后派作家,他作为立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日本文坛上独树一帜,巧妙灵活地运用戏谑、幽默、市民性等各种要素构建起别具异彩的艺术世界。《黑雨》是日本战后家喻户晓的最具代表性的"原子弹文学"的"纪念碑",被称为是井伏鳟二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也是井伏鳟二战后作品的最高峰,小说的文学魅力表现在含蓄冷静的写实手法,幽默讽刺中的悲哀,趣味飘逸的叙事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芥川文学研究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长盛不衰的显学。然而,迄今为止的芥川研究往往忽视其作为汉诗人的一个重要侧面。深入探索芥川的汉诗不仅有助于推进芥川文学研究进程,对于考察由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叙事主题触及到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其文学理念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全书结构严谨,匠心独具,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通篇整体结构的创作能力。其中,源氏身边女性的死亡个案对通篇的构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以此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瘟疫与人类关系密切,不仅影响社会进程还影响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状态。瘟疫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不少世界名著都以瘟疫为背景,或者直接表现瘟疫。中世纪的瘟疫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以瘟疫为背景的名著,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倾向和宗教改革的必然。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表现世界,英国作家狄福的《大疫年纪事》则突出表达了这一倾向。法国作家吉奥诺的《屋顶上的骑兵》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将瘟疫与爱情同置,爱情故事在瘟疫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中,瘟疫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面对瘟疫的不同选择突出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8.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野间宏论     
野间宏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 ,属于“战后派”,是公认的战后派的旗手。他是一位有影响的进步作家 ,从大学时代起 ,即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爱人民。他的“伤痕文学”对警醒日本民族具有莫大的历史作用。同时 ,他的意识流小说在文学技法上独树一帜 ,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他又是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呐喊者 ,在晚年不顾年迈体衰 ,以发人深省的文学和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奔走呼号。本文概要地全面论述了野间宏其人其作 ,提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在《雪国》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整部作品贯穿着纤细、含蓄、感伤、清淡的格调,悲与美融合在一起,使美在悲伤和痛苦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