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政治学意义,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政治意图的体现。农民自身、社会性利益团体和大众媒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作用甚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主体的合法性基础以及执行能力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推广仍需作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缓解浙江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但在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制度功能、政府作用、医疗监管及农民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任务是立法。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策驱动的缺陷性入手,试图对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做一些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颖  宋金萍 《东岳论丛》2006,27(6):50-5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见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实地调查和共性问题梳理分析基础上,立足省情和把握趋势,就进一步推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建立筹资机制、完善救助制度、规范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该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但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在明确农民和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将合作医疗制度转变为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全国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重新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坚持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制度的效果、制度的保障,是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筹资、补偿、自愿参与、医疗基金与医疗机构监管等。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应走法治之路,以法律之治代替政策之治。制定《新农合条例》,应坚持科学民主的立法理念、人权保障和权力制约的理念,坚持强制性、保险基金征用法定等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医疗机构监管、农民工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四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担负着保障农民健康的重任,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过程出发,研究了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功能由环境、结构、要素三者共同决定.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陪审员制度当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陪而不审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系统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缓解陪而不审现象,只能对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作出自己的理解。文章利用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的关系,解释了我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合理性,认为户籍制度的产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时代要求。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它又阻碍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也有悖于经济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这种制度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从而变迁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管理体制包含行政管理组织体制和土地行政管理方式。2004年以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体制转变为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继续沿袭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事前用途管制、事中行政审批、事后调控整治"。学术界对这一土地管理体制进行大量的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综合法和对比法,梳理2004年后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研究观点,发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方实际运行、体制的运行机制和深化体制改革三个取向上。倡导改革土地管理体制的观点集中在理顺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能权责、改革用途和规划管制方式、建立管理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投资秩序理解为特定企业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运行规则和实施程序。文章认为 ,企业体制与投资秩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 ,企业体制变动会改变企业原有的投资秩序 ,而投资秩序的改变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行为。以投资活动而言 ,企业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同 ,经理阶层的有限理性发挥程度、处理信息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也不相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以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为分析框架 ,针对我国现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股份制 ,分析了企业体制与投资秩序在总体格局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特殊的人文地理与政治地理观念,华夏先民确立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将与周边民族或地区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间关系的延伸,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和其他地区间的关系。中国曾试图将方国、郡县、羁縻等国内的地方统治模式推广到全东亚,至明清才最终形成了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演进分为方国体系、郡县体系、羁縻体系与宗藩体系四种类型,标志着四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德性包括制度本身的德性和制度中人的德性两个层面。制度本身的德性 ,是指制度本身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理想是否与人类活动根本目的的一致性和制度结构本身所体现的伦理品性。制度中人的德性 ,是指政府制度行为主体的德性。道德上公正合理的制度 ,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贺然 《学术探索》2012,(2):17-20
信访制度与监察专员制度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制度,但这两种制度都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所以它们属于同类制度。信访制度与监察专员制度有许多相同点,同时也有重要的差异。监察专员制度已经得到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用,它的成功对于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权制度变迁的动因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权因水资源的短缺而产生,因水资源短缺加剧而变迁。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费初始并不存在水权,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水资源从丰沛到短缺及水资源显现经济商品禀性的过程中水权才得以产生与变迁。世界各国适用了各不相同但符合本国实际的水权制度,但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适用的还是优先权制度。与其他水权制度相比较,优先权制度因其具备排他性、让与性、可执行性,不但能兼顾各方用水的利益和需要,而且能很便捷地进行水权的初始配置,进而可以建立水权市场,使弥足珍贵的水资源流向最需要之处。但是,优先权制度对水权的转让和交易进行限制,降低了可让渡的程度,降低了使边际净收益相等的市场压力,带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无效率,也存在进一步市场化的趋势和演进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论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兰州学刊》2005,(3):113-115
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正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涵盖了宏观系统中制度管理层面和运行保障层面的因素,也包括微观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影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安云凤  牛华宁 《河北学刊》2007,27(4):209-21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生机制包括社会性机制和个体性机制两个子系统的动力机制。社会性动力机制主要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导引,组织化机制,非组织化机制。个体性动力机制主要有道德需要的产生,道德情感的激励,道德理性的控制,道德价值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两种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