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台湾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是前往此地贸易的商人,当时人称其为番割。他们学习原住民语言,携带盐布茶等货物与内山原住民进行贸易,并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部分番割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活动,有时也带原住民出山参与汉族间的械斗。作为跨越语言鸿沟,将汉族与原住民两个族群文化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人,满足了内山原住民对汉族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受到原住民的欢迎和尊重。他们在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点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官府的汉番交往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
黄心雅 《学术研究》2013,(1):132-141,160
原住民的知识系统、文化想象以及自然生态与人类共荣和谐的传统宇宙观是环太平洋原住民书写的共同命题。如何以"太平洋"为文化生产场域,重建新的太平洋岛民海洋意识,由现代性人本思维转向人与非人互为主体的生态伦理,成为21世纪文学与文化论述最大的挑战,也是以跨原住民观点对比太平洋海洋书写的重要命题。从"流动的主体"概念看,太平洋跨原住民航海模式透过岛屿及海洋景观的主动参与,以生态环境与族群记忆带领航行方向,身体、文化皆不被岛屿空间疆界限制,是太平洋跨原住民文化想象的"根的路径"。夏曼.蓝波安与太平洋岛屿文学的生态想象,印证了"跨原住民性"的文化实践,为形塑有别于陆地原住民的海洋原住民想象共同体,探讨海洋原住民结盟、中心与中心对话、跨原住民流动的典范转移,以及开拓原住民研究更宽广的视野提供了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台湾社会不仅是一个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种族文化多元的社会。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除了汉族的闽南人、客家人等族群外,还有人数约43.4万人的台湾原住民。依据目前台湾官方的分类,台湾原住民包括阿美、泰雅、布农、排湾、邹、赛夏、卑南、雅美、鲁凯等族,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93%。  相似文献   

4.
联邦制国家原住民的自决权问题常常分为两个方面 :( 1 )争取原住民更大程度的自治 ;( 2 )要求更多地参与到国家决策机构中来。这两个方面看来与联邦制的两大支柱———“自治”(self rule)和“共治”(shared rule)———颇为契合。联邦制在许多方面可为在联邦国家内实行原住民自决提供空间。为满足原住民实行更大自治的要求 ,可以在土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实行公共治理 ,也可以实行原住民自治 ,或通过政府间谈判作出安排。至于更多地参与国家决策机构即共治的要求 ,可由联邦立法机构中原住民的席位、成立原住民议会、解决原住民需要的国家争议裁决机制、条约制定和条约更新机制 ,以及通过原住民介入联邦国家的政府间关系等等来满足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全球化进程时,人们的脑海中立刻会涌现出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关乎更多的不是原住民问题,而是经济通道、跨国公司、资本、人才、商品、科技及知识的流动等。目前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原住民群体生活在偏远的边缘地区,但在过去几十年问,他们也同样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他们传统意义上所拥有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及资源已承载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格局庞大的三部曲式的“大河小说” ,只要是通过家族的兴亡表现出国家民族的命运 ,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 ,那么“外省作家”表现大陆历史沧桑的作品也应计算在内。“大河小说”今后要得到蓬勃发展 ,就必须改变只重视写台湾史而忽视写两岸三地历史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偏见。原住民文学大量的是指以汉文为书写工具刻画民族本性、表现其受压迫受欺凌的沉重叫喊的作品。原住民生活已由过去被汉族作家所书写发展到以原住民自己作为“书写的主体”。这种转变解构了汉人中心论及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7.
施叔青的《风前尘埃》有着多层次的叙事,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寻根之旅、旅游观光的复原努力与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情爱纠葛循环往复。本文拟从"自然世界观"、原住民空间压缩与台湾族群关系、大河小说中的原住民建构等角度来厘清施叔青《风前尘埃》的原住民书写与历史建构的交集。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人是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和同化政策使其珍贵的文化与母语濒临灭绝。上世纪60年以来,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建立自己的组织,控制自己的教育系统,要求政府给予其母语与官方语言一样的地位。与此同时,加拿大政府改变了同化与融合原住民的政策,联邦及各级政府从经费、立法、学校课程等方面为原住民母语的保护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加拿大原住民母语的保护主要归功于原住民社区层次的文化自觉,而原住民语言较高层次即政府层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弱势语言得以真正复兴需要本民族文化自觉与政府权利介入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本期所辑多为 2 0 0 2年 5月 2 7、2 8两日在巴黎教科文总部举行的研讨会上首次提交的论文。那次会议是由“自然的占用和社会化”课题组召集 ,并得到法国科研中心、联合国“地方和原住民知识体系”项目的支持。人类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济济一堂 ,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探讨原住民知识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自从当地和原住民的传统生态知识在《生物多样性公约》2 1款中得到首肯 ,他们在管理其自然资源方面的角色已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不过 ,让不在权力中心的人到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发言 ,跟让舞台自己去讲述它们的故事、把握它…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文化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其目前的生存也存在着诸多悖论.这些悖论主要体现为:对传统文化拓展与冲击的悖论;自由狂欢与侵权、乱世的悖论;草根性与精英化的悖论;全球化与民族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在发达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与外来移民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我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外来人口在某些村落、社区远多于原住民;二是原住民与外来人口更多的是经济联系,彼此间缺乏社会交往和文化联系;三是外来人口的导入导致原住民的分化和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城市文化空间架构应注意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绵延性、空间展开的多样性及其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思想相当丰厚,在其名著《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对“文化悖论”现象有深刻的揭示和分析。他认为“,文化悖论”现象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存在着,文化的内化与人的外化间存在着矛盾;文化本身也是个矛盾体等,这些是文化悖论生成的根本原因。而消除或避免因文化“悖论”而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主要途径是要使文化进行自我斗争、自我否定,使其“净化”,并使文化在这种辩证的自我否定中不断自我创造、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4.
从"正名运动"到"民族自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发生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社会运动,体现了台湾少数民族在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下对平等权利的诉求。在国内外原住民运动的大背景下,台湾持续爆发了原住民运动以维护其利益,保护原住民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运动推动着台湾的民族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张力 ,构成了一系列本质性的悖论和困境。要解决这些悖论和困境 ,需要采取经济、技术、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文化悖论是与文化价值论相对立的范畴,是文化世界价值、功能上的自我相关的矛盾和不合理及其运动变化法则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建构起来的悖谬。文化悖论一开始就与文化价值相伴,它们是一对孪生子。文化悖论现象不胜枚举,TNT用于杀人,极权政治对于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历史前进过程中人的异化,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文化悖论的存在和根深蒂固。文化悖论并不是一个自然现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给它一个根本上的最后的彻底的结束呢?这一直是无数圣哲先贤为之奋斗的目标。先秦哲学…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墨西哥城的市长创建了印第安居民办公室(Oficina para Pueblos Indf genas )和原住民办公室(Oficina para Pueblos Originarios)。前者旨在对居住在城中的印第安人口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空间现象做过多维度的唯物史观研究,其中对空间生产的社会文化考察,揭示了空间生产与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为我们今天在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对待文化—空间的互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相似文献   

20.
孙庆忠 《学术论坛》2001,(6):121-124
人类学家们对异域文化的探询、对本土文化的自省,是在化解各族群间因陌生而造成的隔阂和误解.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建立"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也给多元文化的并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如何消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悖论,建构起汇聚共融的文化模式,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课题,也是对其学科存在价值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