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主持人语:今天,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变革的时代强烈吁求和催生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哲学,作为思想中被把握到的时代,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作为报晓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总是行走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最前沿。当今中国,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实现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和新生。今天,我们需要再度思考对话之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对话息息相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向“互联网+”的经济社会新形态的转变和跃升是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标志之一,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责任、有能力对这一重大社会历史变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话语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人的存在方式等方面对“互联网+”进行哲学思考,可以认为,信息时代和“互联网+”为人类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全国近百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正在开辟一个新时代。网络不仅是一种新技术媒介,而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带来许多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念,又给现有伦理规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由此导致网络时代的伦理存在着诸如自律与他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隐私与安全等困境,建构新的网络伦理规范势在必行,必须确立一系列基本原则,塑造健全网络主体。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民参与,国际合作。我们的理想目标是为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健康的基因,建立一个既自由开放、又和谐有序的文明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命作为文化哲学的重要主题,内在蕴含如下内容:1."文化生命"(狭义)是物质性的"生"和精神性的"命'的统一,时间是其真正本质;2."历史意识"是人类文化时间的集中表现,历史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确证;3."文化传统"是由一种特定的文化在具体历史时空中延续、演进而形成的,包括时间上的"传"和空间上的"统",具有二重性文化意义。总之,时间与人的文化生命是互为本质、互相确证、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张力 ,构成了一系列本质性的悖论和困境。要解决这些悖论和困境 ,需要采取经济、技术、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最近举行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为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笔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甄别、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在当前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下,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借鉴外来文化,进而通过这种文化价值甄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晋芳 《求是学刊》2007,34(6):19-22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革最激烈、最深刻、最复杂的世纪。有亡族灭种的危机,有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奋斗,有面对前路的迷惘,有中西古今的论争,有破旧立新的建设与破坏,有引导社会发展的探求,有经济繁荣背后的尴尬,有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尚与迷失。为论述方便,笔者将20世纪中国文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901年—1945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一般人类文化一样,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包含三个维度真、善、美,具体表现为亦真亦幻、善恶之门、美丑之间,也就是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双重交织和二律背反。面对这样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的困境,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价值评判,而要以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态度,真正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为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