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认真学习、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结构形式和语言材料几个方面列举了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说明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不能无视语言的“局限性”和“包容性”同时存在的特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是有机统一体,是思想、思维、文化、审美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构建和谐言语网络的产物。只有进入言语网络,“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语文教学才有高效率。这是语言“局限性”和“包容性”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市场失灵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人"走入了"囚徒困境",经济人的合作是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而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经济人的合作靠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政府失灵证明它也不是解决困境最有效途径,经济人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本性利己,因此,"经济人"向本性利他的"道德人"转变,才是"经济人"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上有其特殊性。选出合适的教材,活用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编补,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培养目标能否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5.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我们要弄清楚应该忠实于什么、如何达到忠实、叛逆与忠实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文章认为,在一定情况下,译者的有意识的策略性叛逆可以更好地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创造性叛逆是好的文学翻译最常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之体验"的完美结合者,本文正立足于其诗作<流云>之"流"这一"动象",通过对他三种类型的诗作,即"自然之流"、"生命之流"和"音乐之流"的细致探讨,挖掘出宗先生"艺境"理论所对应的另一种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众多的研究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未来的全方位探讨。然而,“太多的移植”、“太多的描述”、“太多的回顾”等不足却存在于研究中。为此,“少些移植,多些本土”;“少些描述,多些实证”;“少些回顾,多些当下”应该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刺讽谏是文艺的根本功能。西汉时期的辞赋创作,就是以讽谏文艺观作为指导思想。司马相如生活在汉家走向盛世的凯歌声中,凭借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特殊敏感,他意识到大汉盛世正向他走来,为此他创作了歌颂大汉天子声威和汉家盛世气象的《子虚赋》、《上林赋》,而他在理性上所接受的又是讽谏艺术观,这种文学观念使他在大赋结尾之处加上托讽之笔,由此形成汉赋“劝百讽一”的典型艺术结构。汉赋“劝百讽一”现象,反映了文艺理论建设落后于创作实践的窘困。直到东汉,班固才在《两都赋序》中提出可以用汉赋来润色鸿业的文艺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私法自治,因其外延与实际的外延不相符,且其把私有作为实质性基础而不科学,其应更名为设权自治,意思自治,亦应更名为设权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1.
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居住着一群摩梭人,成年女性居住在“花楼”,有相对的自由,而来自家庭“衣杜”的力量则控制和维护着家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课堂生成是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都在谈“生成“,盼“生成“.但是,生成从何而来?生成能够制造出来吗?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不是看教师如何教,而是看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也就是,一堂好课应该是“互动“的,“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就会有课堂“生成“.不管是“预设生成“或是“非预设生成“,离开了“互动“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有效的互动,才能有意义的生成.有了这样的认识,对我们平时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就有了评价的方向与标准.我想以自己的两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对以上认识的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经往深圳一所私立小学应聘。面试时主考老师问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你准备怎么处理个性化阅读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导向的矛盾?”后来,这个问题就像影子似的有意无意地不分时间和空间,经常突然地闯进  相似文献   

14.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观念源远流长.在<史记>中,司马迁有意利用这种观念来传神人物、渲染情感,同时鉴于自己遭祸之时、亲朋不救的遭遇发出哀怨与激愤之辞,表达了对西汉时期人情伪诈、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精神的演变反映了在"人的觉醒"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孤独意识愈来愈沉重、人对知己的渴求愈来愈强烈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双体”与“互动”是依据《教学论》和《学习论》的一般性原理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从“教”和“学”二个侧面探讨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把教师的“教”置于学生“学”的活动之中 ,学生的“学”又融于教师“教”的过程 ,最终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16.
文贵“简“     
文贵简,简为文章尽境.要把文章写得简短精练,应做到主题单一;中心突出;材料精当,用例典型;结构紧凑,条分缕析;语言精练,文风朴实.  相似文献   

17.
说“情“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内容和水平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品质特征的角度来说,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情的因素,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理念和方略。  相似文献   

18.
六朝隋唐时期,"上下"可以表示对父母尊长的称呼,也可用于称呼一家大小或尊亲子弟.本文通过考察二王杂帖,分析了这两个义项在中古的使用情况,并探究了它们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 ,关于人的思考不能只是建立在把人当作现成的物种的基础之上 ,从人和万物的区别处着手探讨人 ,因为这样遗忘了人和道之间的根本性牵连。他意识到了人 (万物 )和道的存在论区分与关联 ,一方面 ,因为同为“一气”,人和万物具有齐一性 ;另一方面 ,人又是天道的唯一领会者、万物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鲁迅小说中的刽子手和康大叔误作一人。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的"买药"谈药"情节、人物性 格、主题立意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刽子手和康大叔其实是两个人物,刽子手直接杀害了夏瑜,是统治阶级恶势力的代 表;而康大叔则属于市井无赖、地痞流氓,是统治阶级的忠实维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