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接触与遏制并举是冷战后的美国两任政府对朝政策的重要特征。克林顿政府时期,“接触”占主导地位,是在接触的基础上寻求外交解决,实质上是一种“妥协性”的政策;小布什政府采取的是“鹰派接触政策”,遏制占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对抗性”的。导致两任政府对朝政策产生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任政府在全球战略应对的政策手段上及战略指导思想不同。在朝鲜核问题上,对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使小布什政府更倾向干实力解决问题,可以预期的是,在实现其核问题、导弹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之前,小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强硬立场,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方针,并进一步加强美、日、韩在对朝政策上的协调立场。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 ,美朝之间围绕朝鲜核问题已经发生了数次交锋。在此过程中 ,由于对外政策的主导思想和策略手段不同 ,前任克林顿政府与现任布什政府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 :前者奉行“接触遏制”政策 ,旨在通过一定程度的妥协来换取朝鲜作出让步 ,最终达到促使其放弃核武开发的目的 ;后者则推行“对抗遏制”政策 ,力图采取对朝施加强大压力来迫使朝鲜完全屈从美国的意志。政策手段的不同 ,导致危机朝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接触与遏制并举是冷战后的美国两任政府对朝政策的重要特征。克林顿政府时期,"接触"占主导地位,是在接触的基础上寻求外交解决,实质上是一种"妥协性"的政策;小布什政府采取的是"鹰派接触政策",遏制占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对抗性"的。导致两任政府对朝政策产生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任政府在全球战略应对的政策手段上及战略指导思想不同。在朝鲜核问题上,对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使小布什政府更倾向于实力解决问题,可以预期的是,在实现其核问题、导弹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之前,小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强硬立场,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方针,并进一步加强美、日、韩在对朝政策上的协调立场。  相似文献   

4.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5.
1943~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冷战思维一直控制着绝大多数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头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杜鲁门主义到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战略”,从卡特的“人权外交”到里根的“有限推回”,都深深打着冷战思维的烙印。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曾表示要实行与冷战期间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但冷战结束10年来的风风雨雨表明,冷战思维并未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布什、克林顿直至小布什,  相似文献   

7.
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联合西方盟友一致对敌,遏制、围堵苏联成功。冷战结束后,共同对敌的目标消失,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主义势头不减,动辄从本国利益出发,对竞争对手实行“遏制”故伎,理所当然地难获盟友们的支持,不得不时而改变“遏制”为“接触”,时而两种手法兼用,迫使竞争对手就范。充分显示其对外政策的两面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因素逐渐让位于地缘政治因素,在不放弃对朝鲜遏制的同时,美国采用了有限的接触政策,诱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开始重点防范那些对其抱有敌意并拥有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以武力相威胁的同时与相关国家进行单方面的合作,或直接与朝鲜谈判,但由于美朝固有矛盾从未消除,均没有达到美国预期的目标,凸现单边合作机制的局限.针对当前朝核问题采取多边合作机制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政府演变过程 ,表现出了由消极到较为积极再到消极的环境外交发展态势。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同其冷战后总体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 ,是其总体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受到国内外 ,尤其是国内诸多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是美国环境外交跌宕起伏的原因。总体来看 ,冷战后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是完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全球环境领导责任” ,我们有必要分析、认识这一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战略,是基于全球称霸的地缘政治需要和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以日本取代中国作为亚洲政策的中心,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和越南战争的连续推动下,由一系列美国与东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构建而成。它的外延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台湾和菲律宾,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它的内涵以“反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包括军事防御、政治安全和经济遏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经济因素对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美国垄断资本商业扩张服务,维护美国的经济安全和繁荣,是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与经济援助,是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以经济实力为依托,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是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表现于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政策话语。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内涵着巨大的裂痕与冲突,即存在普世价值与全球扩张主义;“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巩固国际规范、增进全球安全与和平的中国”与“结网--对中国有条件的套住政策”;理想主义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的双重标准四个方面的悖论,表现出美国“人权神话”、自由女神像背后的反人权、反自由的伪善嘴脸。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主要致力于应对金融危机和反恐战争.对朝政策上,其在"巧实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所有政策工具中选择正确的工具或组合.针对朝核问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奥巴马政府倾向于"冷处理",继而"多管齐下",在合作外交的框架内展开更加灵活的外交活动,促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继续以对话方式处理相关问题,不过美国也适度增强了对朝鲜的威慑力量,奥巴马政府仍对美朝关系正常化持一种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朝鲜半岛当前的核危机是由第一次朝核危机升级而来。危机爆发后,美朝双方展开了首次公开双边谈判,并发表联合声明:朝鲜同意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支持南北联合宣言中提出的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美国郑重承诺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和其他武力,不干涉朝鲜内政。然而,在第二轮会谈结束后,由于美朝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南北对话与特使交流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双边关系趋向紧张。朝鲜从反应堆拆除燃料棒,并拒绝国际检查员采集测试样本的举动使危机达到顶峰。由于担心朝鲜可能在被迫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美国在不放弃外交和加强军事准备的前提下策划对朝空袭。此时,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朝传递出了朝鲜愿意重返外交谈判的信号,美朝借此契机回到谈判桌上,并达成了解决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但协议存在诸多隐忧,主要表现为:美国将对朝政策与整体外交战略挂钩,影响了解决朝核问题的一贯性;美国对朝政策需要兼顾韩国立场;美国对朝政策受到官僚政治制约。框架协议存在的问题也孕育着美朝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重趋紧张的可能性,为朝核问题的再次浮现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美国与韩国订立了联盟关系,两国曾是亲密无间的盟友.美国向韩国提供军事、经济援助,韩国坚决站在美国一边,为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韩国经济腾飞、民族意识上升,加之美国的战略调整,韩国与美国距离拉大,分歧加深并公开化.美韩联盟关系由"主从型"向"伙伴型"转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韩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在转型后将会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并以相对稳定的模式长期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8.
1969年前后,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美守苏攻态势,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从国家利益出发迅速改变对华遏制政策,意图利用中国因素抗衡苏联。美国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