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支系蒙人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流散,考其根源,与清代早期的国家疆域建构不无关系。在17-18世纪的清代,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疆域成倍增长,既是此时期清王朝面对西方殖民势力扩张所做的应激式反映,也是清王朝对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非汉族群实施中国化的结果。在对西南边疆族群推行中国化的过程中,武力征伐与文化教化成为清政府同时使用的策略。武力征服手段主要针对湘黔交界地区从未被教化过的“生苗”,直接导致后来该区域两次大的“苗乱”发生。“苗乱”被清政府镇压后,湘黔苗疆的部分苗族向更西部的广西西北部与云南东南部迁徙。他们的到来,迫使早先居住在此地的苗族另一支系蒙人越过中越、中老边界,向越南与老挝北部地区迁徙并定居,开启18世纪以来苗族支系蒙人国际迁徙流散之先声。  相似文献   

2.
苗族历史久远,族源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苗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域相当广阔,在我国南方的两湖、两广、云、贵、川、海南等省都有聚居地;我国境外也有不少苗族同胞居住生息,因此苗族又是一个跨界民族。在苗族历史中,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造成了苗民族各部之间相互隔绝,少于交往,又与各地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结果形成了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生活习俗各有差异的多支系民族。解放后根据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共同性,与本民族人民自愿的原则,将族名统一称为苗族。  相似文献   

3.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丰富,物质文化中生产文化的历史也最悠久,其中以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苗族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迁徙,每次迁徙到一个新区域,都艰苦奋斗,勤劳耕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重庆市的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密切关系。传说中的“三苗”和“盘瓠”部落及巴氏建立的廪君国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的踪迹。苗族人民的文化有独特的内涵,他们住“吊脚楼”、善酿酒、崇拜祖先,重视亲族,保留有古老的多种崇拜及丰富多彩的婚丧习俗……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苗族与客家分别是中国迁徙规模最大的民族和民系,在族源上,客家的主体人群之一畲族和苗族具有同源性。随着在迁徙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和融合,苗客文化呈现很大的异质性。苗客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在二者博大精深的民间口头艺术——情歌中能够窥见端倪。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朝蛮、僚、俚族的北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史学界有人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来概括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在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对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迄今未见专门的论述。本文的研究音在填补这一空白。 南朝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起荆扬,西至益梁,广袤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不下数十种,但都泛称“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  相似文献   

7.
论西周时期楚的社会经济形态刘玉堂在楚族的始称国年代问题上,传统的看法是时当殷纣、周文王之世的鬻熊之前已有楚国。范文澜先生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①郭沫若先生说:“楚原...  相似文献   

8.
南北战争后,美国南部长期面临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贫困、农村社会发展缓慢等三农问题。上述问题与南部的种族问题相互交织,加剧了南部社会的落后与黑暗。这其中,南部黑人受害最为深重,他们被迫大规模迁徙到美国其他地区。20世纪美国有两次黑人大迁徙的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有600多万南部黑人迁徙。美国南部的三农问题是黑人大迁徙的经济原因,但黑人大迁徙又反过来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迁徙自由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苗族自称“果雄”、“模”或“蒙”。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人口5百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与中国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  相似文献   

10.
松滋县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现有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1300人。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桃树、卸甲坪、刘家场、杨林市、庆贺寺等乡镇。本文拟就土家聚居区域、主要姓氏来源和风俗习惯进行考证。一、松滋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松滋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即土家族始祖巴人迁徙、百里俾迁徙、“改土归流”迁徙等。  相似文献   

11.
楚究竟始称国于何时?这无疑是楚史研究的开篇第一事。稍加联系,它还与历来关于楚族族源的追溯、楚族的迁徙与发展、早期楚国国势的强弱、殷楚或周楚关系的善恶等一系列根本看法的能否成立关系甚大。对谜团越结越紧的荆、楚国各问题的最终判明来说,何时有楚国大约也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所以,这又可谓楚史研究中的头等大事。但是相当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研究,有关史论每叙及此往往语焉不详。综观历来的情况,对楚何时出现问题认识的含混不清,已确乎在很多方面加深了早期楚史面貌的扑朔迷离。近几年来楚史楚文化研究的日渐深入,迫使我们再次回到这一基础性课题。此前,我们曾论商代无楚,是综合考古、古文字、文献的三方面关键材料试图说明,商  相似文献   

12.
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不能创造文化,但可以稳定文化,甚至可以模塑文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特点与其生 存环境的关系便是一个例案,该支系苗族历史上被泛称为“黑苗”,乃是其衣作特点的表现,这一特点又与 其生息于大山箐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然的退却,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苗族服饰 又具有了诸多社会性特点,这乃是苗族文化适应社会环境,自觉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三苗”的问题,是我国上古史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纸上文献与地下出土资料相结合,以研究尧、舜、禹时代南北统一战争与“三苗”的迁徙,并厘清三苗与蚩尤及南方部族之关系,以及三苗与楚国历史渊源。笔者认为“三苗”原是奄有今湘、鄂、赣之地的土著民族,在南方势力极大,其兴衰与我国上古时期南北统一战争的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时期,云南文山苗族一直有着自己特定的通婚圈,主要表现在通婚对象与通婚地域这两个方面。在通婚对象上,文山苗族一直坚持族群内婚优先的原则。在通婚地域方面,则通常限定在附近村寨。当代,文山苗族通婚圈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大。族内婚仍是个体择偶的优选项,但族际婚从开始的不被接受到现在已大量出现。通婚圈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发展出跨省、市乃至于跨国、跨洲的远距离婚姻。族际婚与跨地域远距离婚的大量增加,使得不同民族群体的生理性融合成为可能,并成为其他文化融合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文山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从心理上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苗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苗族祖先阿濮朴僮,在汉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鬻熊。并指出这两种文化都重视“三”,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鬻熊、阿濮朴僮以及建立楚国的熊(北十)本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时代的人,即鬻熊是阿濮朴僮的祖先,熊(北十)又是阿濮朴僮的五代孙。从而说明汉文化与苗文化本来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6.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17.
乾嘉苗民起义加快了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苗民起义,是苗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清王朝曾调集七省十八万军队竭力镇压。乾嘉之战当时确实给苗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又是这场战争逼使统治者改变治苗方略,从而加快了民族融合步伐,促进了苗族社会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当她属九黎部落时,最早进入我国的中部地区,曾战胜后向中部推进的炎帝部落。“啄鹿之战”,九黎被联合起来的炎黄两部落击败,于是苗族开始了她那悲剧性的历史:战争一失败一迁徙一开拓,周而复始。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有这样的评述,“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蚩尤与苗族族源的研究关于苗族历史,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记载,汉文献对明清以来的苗族历史记载还稍多一点,但对古代特别是远古的历史记载很少。然而,苗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历史资料(神话、传说、祭祀、信仰、歌舞、服饰及各种习俗)却记载得很丰富。这是苗族古代文化“遗留物”、“活化石”,是研究苗族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把苗族历史源头追溯到“三苗”和蚩尤九黎时代。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民间文化传承资料能不能印证历史?如何运用这些资料来说明历史?我们认为,民间传承资料不完全是信史,它们在传承过…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现已被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文章对苗族鼓舞的神韵、表现形式及音乐特色作了详细的分析阐释,通过回顾苗族鼓舞发展历程,指出苗族鼓舞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走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方志的材料,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永登县“薛家湾人”的族源问题。作者认为,“薛家湾人”有着强烈的“苗族情结”,还保存着大量的“古苜语”词汇,他们可能与我国南方的苗族有着渊源关系,而绝对不是从中亚等地区移居来的吉普赛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