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散文诗创作近年出现一个高潮,此前散文诗在香港受到相当的冷遇。散文诗创作主客观条件都相当充足的香港诗坛迟至90年代才有散文诗热的出现,与两岸三地的历史背景及文坛的互动不无关系。香港散文诗取得的成就与香港新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互为照应,未来的香港散文诗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诗可以概括为灵魂内省式、情感宣泄式和哲理思辩式三种抒情范式.其中灵魂内省式又分社会灵魂内省和个人灵魂内省.散文诗的抒情范式形成独特的内形式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散文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欣往往被誉之为“大陆的琼瑶”,她的作品常被赞为“现代都市的田园牧歌”,而通过文本细读得到的结论是张欣的小说是消解质疑传统女性爱情观的,她无意通过作品展现物欲横流现代都市中波澜壮阔的商场角逐,而是试图以琐细的生活片段来深入当代人复杂且矛盾的内心情感,通过蕴含着多重悖论的女性命运悲剧,探索在趋向复杂与多元的环境中,现代都市女性如何找到坚守自我与尊严的生存之道,从而实现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作品中隐含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一种是在日常生活的执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上海”的认同;而另一种情感则是在这种认同的从容背后包含着隐隐的焦虑。她对传统的置疑,与同时代作家笔下对现代都市的批判相并置,构成了他们内心认同的矛盾。这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情感具有普遍性,也成为上海这块“飞地”的现代化处境的象征,这座城市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与焦虑与张爱玲双重情感形成同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6.
老舍和施蛰存都是都市小说家,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而是客观中肯的,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香港新世代本土诗人,其代表性诗人为叶辉、陈德锦、王良和、洛枫、陈灭等。他们都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接领略了香港的经济起飞,其作品中有强调都市面貌,有着重本土意识,有强调家国之情,也有爱写生活琐事;诗风有的写实,有的现代,有的后现代,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人只有通过美的东西才能获得财富。在散文诗“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探寻散文诗的美学特征,能使我们获得对散文诗美的把握、美的享受、美的力量,能使我们沿着一种美好的境界向往而飞升。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我们考察散文诗的美学特征,应从散文诗的诗意美与散文美的和谐统一入手。散文诗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于抒情性,洋溢着一种真实自然酌质朴美 如果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那么,情感则是文学的重要因素。整个文学创作的审美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它是以情感为始终的,没有情感,任何文学都不成其为文学;投有情感,也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夹杂在赋、古文和骈文中,是古典文学中最成熟的传统文类之一,无愧为《野草》文类的传统渊源。古典散文诗审视内心、自我言说的特质和以诗为文、诗文交融的优良传统在《野草》里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野草》和中国古典散文诗有着历史形成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统奎 《社区》2008,(19):50-52
你能想像,一个香港女性,5年来没买一件衣服,一直使用的手机是朋友送的二手货吗?李仪便是这样一位都市丽人。她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身处物质过剩的城市,生活却极为朴素,有如“现代鲁宾孙”。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既非自由分行新诗,又非现代散文。散文诗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和特殊质性构成的独立文类。可以从共时文体学和历时文体学两个视角考察散文诗的独立性,并从中发现其文体史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意象是有自己的范型的。这种范型即隐匿于散文诗作品之后的一种格局、一种框架或可以统摄整体的规范。本文从意象的诗质内涵、意象的表现方式、意象的构成方式三方面考察和总结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意象范型。意象之于诗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意象就没有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散文诗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并产生了<野草>这样的里程碑作品.但由于复杂的时代条件,鲁迅开创的<野草>传统并没有得到全面的继承,在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缺乏美学与形式的自觉.散文诗写作必须自觉地把现代生活的感觉和情感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心态处理材料,同时必须尊重这一艺术形式的本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散文诗界,能够且诗且论的作家不多,而王志清先生却是凭借理论和创作的双翼,过游于辽阔的散文诗王国,其散文诗专论集(心智场景师散文诗集(生命杨景)的水准皆已臻于上乘境界。(心智场景)挟着一股雄强之风验荡着中国当代散文诗理论界,其中众多篇什蕴含着真知灼见、甚至远见卓识,曾受到散文诗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们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关注,饮誉当时,影响颇深。作为学者、批评家,王志清先生有坚实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功底和驾驭西方现代主义浩繁的艺术经验的能力,做到了学贯中西、征引自如。在(心智场景冲,他立足于散文诗界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归纳法,梳理1979-2009年间大陆对香港文学都市性特征的研究状况.香港文学的都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学写作主题上体现的都市影响,包括都市文化对香港文学的整体影响,都市文化与作家之间的互相建构;第二是写作策略上体现的都市文化影响,即前卫的现代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6.
当下散文诗的悲哀,是真情的缺席。散文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散文诗是生命写作,是真情投入,是生命最深处的秘密和轨迹的神圣展示。散文诗主情的审美命题和血性本色昭示我们,散文诗急需要为真情招魂。而对症当下散文诗的病弱,笔者以为“真情”有三方面的涵盖:真情是一种“生活化”、“平民化”、“诗性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女作家叙写香港的作品里,出现了一系列被物化的人物形象,显示出早期殖民地香港作为一个商业城市与欲望都市对人性的摧残与践踏,也从另一方面展示殖民地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情境,和挣扎在欲望与尊严中的都市私人命运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20年中国文学创作已成为重要的学术议题。散文诗作为新文体在中国历经百年的探索积累,终有一些崭新的审美要素发生,逐渐树立了文体品质和自信。近20年来,散文诗通过修辞能力激增、题材扩容、民族特质的显现以及对真正强力精神结构的召唤,反映现代社会的多重文化特征和心理症候,呈现国人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芜杂、微妙。重审散文诗创作得失,意在反思当前诗歌创作的整体情况,为散文诗创作寻找可供转化的精神和形式资源。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从对香港的边缘化位置与其物质感,观察这个都市的多元文化内涵,从而为其定位。  相似文献   

20.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