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中流行一种说法:战国末法家学者韩非在其论著中,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第一,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并不错,但上述流行的说法漏掉了承继田齐法家学派。韩非熟读“商、管之法”。韩非写道:“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所谓“商、管之法”,《商》指秦商鞅派法家著作《商君书》,《管》指因齐法家学派著作《管子》。《管子》战国原本确系齐法家著作。韩非所谓“商、管之法”的《管子》书,是指战国中期编著于田齐稷下学宫的《管子》原本,非指西汉时刘向改编《管子》的改编本(亦即流传至今的今本)。《管子》战国  相似文献   

2.
<正> “参验”论,是韩非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韩非思想体系的方法论。所谓参验,是参对、比照和证验的意思。早见于《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又见于《楚辞·九章·惜往日》,作者屈原批评楚怀王说:“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韩非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了其师荀卿的唯物主义知行观和老聃的朴素辩证法,发扬了前期法家重视现实的改革精神,发展成为他的“参验”论。韩非说:“不举不参之事”,“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就是说,凡事都必须经过参验,未加参验之事,不可举办。对于陈述的各种言论、见解,要判定其是  相似文献   

3.
<正> 《史记·韩长儒列传》说:“韩安国梁城安人也,后徒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这里的“《韩子》”显然指《韩非子》,当无疑义。司马迁的话里,把《韩子》和“杂家”并称,似乎是指韩非著书的内容,竟然会具有杂家的倾向了。据班固《艺文志》所说,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从《韩非子》考察,确实能够看出有这种兼采贯通的综合精神:(一)法家原是韩非自己的本色,兼有商鞅“为法”和申不害“言术”二派之长。(二)《韩非子》书里有《解  相似文献   

4.
黄老思想,又称黄老术、黄老学,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曾奉行过的一种统治思想。在汉代,人们对这种思想或称黄老,或称道家,并不加以区分。如司马迁说:“陈丞胡子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而陈平自己则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①。再如,《史记·礼书》称:“‘孝文好道家之学”,而《风俗通·正失》引证刘向的话说:“文帝本修黄老之言”。王充《论衡·自然篇》对黄老学也作了解释:“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油此说明,黄老学与道家学说实为一种思想。正如顾颌刚先生所言.黄老学之所以在老…  相似文献   

5.
最早提出《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喻老》两篇不出自韩非手的是容肇祖先生。他引《五蠹》篇反对“微妙之言”的议论以后说:“《解老》、《喻老》是解释微妙之言。韩非一人不应思想这样的冲突,可证非彼所作。”意即不出自韩非之手。他又引《解老》篇与《淮南子·原道训》两书思想类似的段落以后,推定《解老》、《喻老》篇出自西汉道家田生之手,郭老不完全同意这种意见,但在他的《十批判书》中也说:“《解老》  相似文献   

6.
拙作《试评韩非的“法、术、势”》①(以下简称《试评》)发表后,引起一些同志关注。这里仅就孔繁同志《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的评价问题》②一文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试评》不同意流行多年的观点,论证了是商鞅不是韩非首先创建了“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的“法、术、势”理论没有“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础”。孔繁同志认为上述看法把韩非“一笔抹煞了”;还是“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法治理论”;认为《试评》“明显地歪曲了韩非法治思想的实质”,“将剥削阶级内部的所谓团结和统一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说“秦始皇实践的就是韩非的法治学说”。这些论断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兴起的“诸子”,主要是一些“辨雕万物,智周宇宙”, “英才特达”的“大夫、君子”,他们“炳晃垂文”(《文心雕龙·诸子》),企图“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发挥事业,有所作为。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庄子附于老子之后,原因是庄子思想的“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至若法家韩非与老子合传,也由于他的某种观念“原于《道德》之意”;这就暗示“诸子”尽管生不同时,论述自成体统,并不意味彼此认识毫无关系。班固心知此意,以为“诸子”之“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上)。因此,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便以《老》《庄》殿于儒家经典,隐寓儒、道思想的交流,而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实为“孔师”(《文心雕龙、诸子》),决不是偶然的。不难想象,“诸子”或择取足以充实己见的他家之说,势必存在异、同,《周易》的《暌卦》肯定百物“以同而异”,确不可拔,学者严加区分,方能“辨是与非”(《系辞》)。魏、晋老、庄学兴,而留意二氏之异、同者盖寡,本文将从事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文献中看慎到的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慎到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赵国人,讲学于稷下学宫,颇负盛名。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95年,卒于前315年,与商鞅、孟轲同时。今存《慎子》(钱熙祚校本)一书,是否为慎到原著,尚有争论。本文仅以散见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慎到学说的记述为据,探讨其思想特点。在先秦文献中,对慎到的学说有所记述、称引的有:《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从这些文献中的材料来看,慎到具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同时也有某些法家的思想意识。就其道家的思想来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他以“齐万物”为宗旨,主张“弃知去己”、“冷汰于物”。“齐万物”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田齐法家法制理论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提起战国时代的法家学说,人们习惯地想到秦国商鞅变法,以及秦法家著作《商君书》。但在战国时代的法家学派中,不仅有秦国而且有齐国的法家学派,前者的代表著作是《商君书》,后者的代表著作则是《管子》。这就是法家学者韩非把二者提到并重地位的“商、管之法”(《韩非子·五蠢》)。这一点似未引起人们注意,又加上《管子》研究有其难处,因此前人对秦、齐两国法家学派的法制理论未曾作过比较研究。在作秦、齐两国法制理论的比较研究之前,不能不简要地提到战国时代法家学派的历史发展。魏文侯任用李悝、楚悼王任用吴起先后实行的变法运动,其性质都是新兴地主制经济在旧贵族领主制经济的母胎内已孕育成熟的条件下,经由封建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  相似文献   

10.
<正> 荀况是战国后期最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则“与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况)”(《史记·韩非列传》),是荀况的学生。但是,韩非的思想却反其师道,走了极端。他们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荀况“群”的观念与韩非的“自为”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代,儒家与法家对峙。法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法律主张,极为偏激地攻击儒家是“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说儒家讲“礼治”就是不要法治。其后封建社会的和资产阶级的学者,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能正确评价儒家的法律思想。这些问题近几年虽已在法律史学界引起重视,并作了许多正本清源的工作,但仍需继续深入研究,本文即试图过对孟子法律思想的考察,对此做一点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不限於本文所提出的这几个方面。像“法”、“术”、“势”的学说也是韩非“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此外,韩非的思想与早期法家的关系也未涉及。这些问题要另作专题说明。本文所提出的这四个问题,都是为了阐明韩非如何从社会关系、从考核名实、从历史发展以及从世界的总规律(道)各方面根据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而对於一切具有保守或“改良”倾向的先秦各学派展开思想斗争的。韩非的“法治”观点实质上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发展的标志。韩非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和一切反对“法治”思想的各派学说的思想斗争这一方面,它极少讲到“法治”的一些具体措施。正因为这一理由,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中就不止作为一个法律或政治家的身分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的身分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韩非非法家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理论界都把韩非当做法家,作者认为欠妥,韩非应为术家。主要根据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确实有个术家学派,申不害就是其创始人;秦汉时期人们都将申、韩并称,认为其属申子学派;韩非虽说过要“以法治国”,但同时又说过要“以术治国”,“以术治国”在《韩非子》中的地位比“以法治国”高;韩非还将慎到法家的“势位”思想,改造成了术家的“势”;韩非从申子、商换、吴起等那里吸取来的亦主要都是术的思想;韩非不仅是术家集大成,而且还创立了术家的一个支派──“义理”学说,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只有还韩非术家的真面目,才能正确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①据马叙伦先生考证其生年约在369BC-286BC之间,与孟轲同时而稍后。②《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其间道家学派的一  相似文献   

15.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内经》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传忠录·阴阳篇》)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来说,阴阳学说反映了古代朴素而深刻的辩证逻辑思想,这已经为中医界和哲学界所公认。然而我以为,古代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尚不是阴阳学说中思维规律之全部,细味《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其中既有辩证逻辑的方法,又有形式逻辑的方法;就形式逻辑而言,也既有演绎推理,又有归纳推理。可以说,《内经》的阴阳学说提供了一个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和归纳相统一而以演绎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民所称颂,这是理所当然的。远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朝,出现了这样一位开创了为历代史学家所宗的历史纪传体的先河、塑造了诸多为人颂扬不已的人物形象的文史大家,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两千多年来,对这位伟大文学家、史学家的思想,却一直是众说纷纭的。班固说他“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论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敝也。”有人说他“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有人说他“不可能超出董仲舒《春秋公羊学》(除去阴阳五行成分)和道家的思想界限。”有人说他“主要接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同时也接受其他各家的一些影响”,他“超过同辈人的地方在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还有的说他“接受了儒家思想,接受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从以上众多的看法中,可以看出分歧还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司马迁基本上是儒家思想,批判地吸收各家,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影响。这些,本文暂不论述。我们想谈的是司马迁还有儒家和道家所包含不了的更为突出、更为光采夺目的思想——民主性的要求、丰富的人民性、以及对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陈冬 《兰州学刊》2009,(1):89-91
儒家学说以家庭伦理本位出发,建立起其独特的“忠孝”统一观;韩非从法家立场出发,致力于打破儒家学说,建立法家思想系统。文章主要探讨韩非如何从两大方面破儒之“忠孝”观而维护“君”与“法”的绝对性。文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韩非从“利”的现实角度来揭破儒家父子、君臣之延续性;第二部分则分三点探讨韩非对儒家“忠孝”观之乱“法”性质的揭露。  相似文献   

18.
<正> 韩非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哲学家。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偏重于研究其法术势统一的政治学说,对他的哲学思想却论之甚少。事实上,韩非哲学思想之宏富,并不逊于其政治理论,其中关于认识论的论述,更是达到了相当深刻的水平。(一) 对认识主体的考察构成了韩非认识论的起点。韩非首先强调主体的受动性:“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末尝用己”(《韩非子·扬权》,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这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排除主观成见,如实地反映对象。根据这一观点,韩非批评了“前识”说。所谓前识,即是脱离客观事物及其觇律的臆测:“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妄)意度也”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不是从礼到法的过渡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韩非、李斯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曾经师事过荀子。许多人向来认为,荀子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个著名的法家,而韩非和李斯则继承并发展了荀子关于法的思想,建立起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从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些人还将李斯、秦始皇所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四人帮”在其“评法批儒”的闹剧中,更是把荀子和韩非、李斯扯在一起,给荀子戴上“法家”的桂冠。事情真是这样的吗?荀子与韩非、李斯之间的实际关系究竟如何?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对于了解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情况,研究春秋战国秦汉的历史,不是没有益处的。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寿命长,阅历深,治学范围广,所收授的弟子不少,这是没有疑问的。除了韩非和李斯之外,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生。《荀子·议兵》篇中提到的陈嚣,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传《毛诗》的大毛公,传《鲁诗》的浮邱伯,传《左氏春秋》的张苍等人,都是荀子的弟子。至于参加收集整理荀子著作的弟子,恐怕也有相当一批人。这些弟子都很尊崇荀子,在编辑他的著作之后,特地加上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和评价刘勰的文学观点时,很多专家都强调指出:刘勰的文学观点渊源于儒家的文学思想,“刘勰的中心思想毕竟重在发挥儒家的现实主义理论”(郭绍虞说)。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些儒家以外的思想,对刘勰也有相当重大的影响,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说到这里顺便插几句话,去年十月笔者到四川大学访问杨明照教授(《文心雕龙校注》一书的作者)时,他曾提到周振甫先生也认为刘勰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论述一下刘勰文学思想中的道家因素,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在《文心雕龙》等著作中,刘勰对道家的推崇并不亚于儒家。《文心雕龙·诸子》说:“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爱序道德,以冠百氏。……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这是孔、老并重。《文心雕龙·诸子》:“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灭惑论》:“得意忘言,庄周所领;以文害志,孟轲所讥。”这是孟、庄并称。又《灭惑论》说:“若命缀俗因,本修教于儒礼;运禀道果,固弘孝于梵业。”“寻柱史嘉遯,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这是儒、佛、道三位一体。从《文心雕龙》对老、庄著作的评价来看,刘勰对老子的著作评价甚高,而对《庄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