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磋琢磨,霜刃利器--《〈周易参同契〉研究》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萧汉明教授郭东升副教授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已于2001年1月在上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该专著为“道家研究丛书”之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互有长短,互为补充。对道家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家思想和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它提出了一套修持修炼方法,即“外丹术”与“内丹术”。 该专著对《周易参同契》一书作了恰如其分的合乎事实的评价,认为它“以《周易》和道家思想为依托,广泛吸取先秦两汉天文历法、医学、易学、物侯学、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假借…  相似文献   

2.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道教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作为易道融合的典范,十分重视借鉴易学思想构建其道教理论,继承和发挥《周易》之道,提出了一系列易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易学,同时对易学的转型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是魏伯阳的代表作,其中不乏可供发掘的文学艺术财富。《大丹赋》列于《周易参同契》之中,由骚体歌辞构成,文辞包涵易学和道家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仙道气息,融入汉代的文化,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丹易参同、情理合契的艺术价值,解读它需要明确其中的象征含义。《大丹赋》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系列丹技类赋开风气之作,在赋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源于《周易参同契》的“知白守黑”与出自《周易本义》的太极图 S曲线 ,以儒、道文化的哲理演化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基础 ,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从形式表象和内蕴意象两个层面显示出中国书画审美实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平衡“熹”,“晦”之意如启蒙老师刘子翚祝词:“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这影响了朱子一生的审美趣味与精神旨趣。朱子主静的思想资源丰富,如道南指诀的观未发之中、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无欲主静、《易传》的寂然不动等。朱子晚年对道教丹道经典《周易参同契》颇用功,著有《周易参同契考异》,深受其中主静功夫的影响,如朱子视“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为其中之“要切之要切者”,效验是“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在晚年的《楚辞集注》中,朱子通过屈原的《远游》来寄托超脱的情怀,以“壹气”为要诀之要诀,涵盖“毋滑魂”“与泰初而为邻”。另外,主静还表现为专一的持守,如《调息箴》中所言守鼻端之白,由此而至“静极而嘘,如春沼鱼”。诸多主静思想资源汇聚于朱子,他既能入之深,又能转得出,以持敬平衡主静。  相似文献   

6.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道"的思想是对老子"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先于万物之初,无始无终,是"物物者"而引导万物的生成。虽然《庄子》中对"气"的论述不如"道"详细,但是,通过全书关于"气"的论述,可以发现,"气"是道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道是气运化流转的内在推动力和引导,气的流化的依据是道的规定,气的运转形成了有形象的万物,而万物也因此具有了道的规定性,表现为物的各自属性。"气"在"道"的推动、引导、规范、规定下运转,并得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或现象界。由此存有论来看,道化生万物,万物由气而成,故"通天下一气耳",也因此,万物存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有成有毁,有美有丑,有大有小,也有可与不可,然与不然,但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如此,就形成《庄子》美丑同一存在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抱朴子内篇》记载了葛洪一系房中术的大概内容。葛洪鼓励人们配合金丹术而修炼房中术。葛洪认为房中术能够养生的主要原因是交而节宣,使身体不受损害。在房中术的传授形式中,葛洪最重口诀。葛洪记载了两首阴丹术口诀,其内容盖继承了《周易参同契》及五行之道。葛洪将阴丹术与服日月精术、守真一术、守玄一术、存神术等一起修炼,颇怀疑葛洪的阴丹术也与符咒术同时修炼,同时使用,互为护佑。  相似文献   

10.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张宏华在《朱熹与道教修炼术》的来稿中指出:朱熹在研究《参同契》时,首先把其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找到了修炼术与理学思想的结合点:即以阴阳二气为基点,把丹道修炼与理学世界观统一起来。朱熹不仅总结了纳甲六卦、十二辟卦、六十卦运用于炼  相似文献   

11.
《虚字说》是清初袁仁林撰写的一本讲解文言虚词的专著。袁仁林,字振千,清代陕西省三原县人,雍正间贡生,生卒年不详。著述除《虚字说》外,还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韩文笺注》、《瓠园丛语》等数种。 《虚字说》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初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略晚于刘淇的《助字辨略》(初刊于康熙五十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抱朴子内篇》分别是道家学说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经典,它们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庄子》从"道"的立场来观照死亡,在精神层面上解决了对死亡的超越问题;而《抱朴子内篇》则把"道"与神仙道教联系起来,认为成仙才是得"道"的标志。二者生死观的差异导致了葛洪对庄子思想的非议和指责。  相似文献   

13.
<正>我于1992年在开封召开的“周易与北宋文化研讨会”上曾演示过一个“直观天文仪”,并有一个“中国神秘文化根系表”。认为中国神秘文化的总根是古“天文”,并由此生出三大文化主干:八卦系统、历法系统、五行系统。其中《河图》《洛书》(下简称“河洛”)也在此根系之内。当时学者尚不注意。这里我将揭开它的秘密,以昭示天下。 “河洛”保留在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里。“参同契”的秘密全在“天文”,而“河洛”则是用数字图形表示天文的符号系统。道家用天体运动比喻炼“丹”内容,即丹精运行轨迹。 《河图》是表示“斗建”与“日缠”的数字图形,亦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状态符号(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公转)。《河图》分内层外层,内层用“生数”,外层用“成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以"道"名教,最高信仰即为"道"。它的"道"理念的理论资源十分复杂,吸收了阴阳家、佛家、儒家等派的有关理论,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秦的道家到汉代的黄老道家的道论。道教又是以长生成仙为修道的最高追求,所以它又以民间巫术、方士方术、神仙传说、符箓咒语等对道家的道论进行了宗教化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教派的"道"观念,确立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宋王朝推崇道教,宋代道教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道教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内丹论,二是三教合一的思想.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在融合三教的前提下,初步完成了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是北宋道教哲学最杰出的代表.北宋佛家学者中介导"三教合一"、"融道入佛"的典型是智圆、知礼二人,其它宋初佛教领袖都是"融道入佛"、"以道说佛"的个中高人,道教对儒学的影响在北宋五子等理学大家的著述均能看到,以理学大师周敦颐为例略述道教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深刻影响.王安石批判地吸取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矛盾发展等思想,又整合了儒道的诸多优势,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荆公新学",代表着儒道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说“玄妙”     
道教宫观,大都冠以“玄妙”二字,魏晋时期,苏州建有著名的“玄妙观”,唐开元年间,荆州也建有气宇恢宏的“玄妙观”。道教以老子的学说为主要哲学依据,“玄妙”一词本于《老子》。老子创立“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观,以“道”为最高最根本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龙虎魂魄图南阳汉画中有一幅龙虎图,图中龙虎张口相对,口中两气相接而贯通。此是龙虎魂魄图,本是道家炼内丹的内容。《古文周易参同契》: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想贪便,遂相衔嚥,咀嚼相吞。”清人袁仁林注:“夫惟主客交会,木金和合,其为木龙金虎之呼吸,彼此贪吞,而不知离散可知。谓魂魄团聚,呼吸相继也。龙即东卯之木魂,虎即西酉之金魄。呼者,舒其气于外,龙  相似文献   

19.
大约在南北朝时,内丹修炼法门应已建立。但追溯其源,则可上溯自周世的导引行气,以存思的方式,引气行身。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更是内、外丹杂叙不别。在汉魏六朝众多的修炼法门及道典中,有的对唐宋内丹说的基础理论影响甚深,其中以黄庭为修炼之基及以两肾间为气海神龟说,影响尤巨。早期的修炼重视黄庭,以为是天地、心肾、阴阳二炁交会之所,修丹在此安炉。南宋内丹则北宗王重阳仍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为结丹处。但南宗白玉蟾等转以两肾炁海为主,以为先天一阳之炁即由此而生,由此而运行全身,可以得金丹结圣胎。  相似文献   

20.
道教内丹术是对道家理论的一种回归,是对汉代以来盛行的外丹术的否定,是融儒、释、道于一体的道、性二元本体的生命哲学和修炼学。它从生命的视角探索和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肉体与灵魂的协调和升华,实现生、道合一的精神境界。道教内丹术中的合理因子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