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汉和亲公主封号蠡测高兵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学界对和亲的研究虽已蔚为大观,但探究和亲公主封号意蕴之作却寥若晨星。和亲公主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中的特使,其封号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是了解当时民族关系的一个窗口。有鉴于此,笔者拟对西汉和亲公...  相似文献   

2.
唐王朝与吐蕃、回鹘等周边民族政权所进行的和亲外交,是中古时期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由于和亲外交本身的复杂性,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突出体现在唐代有关和亲的诗歌创作中,这些诗歌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和亲公主命运的忧心与悯怀,也体现了对和亲政策本身的深入思考。尽管所持立场各有不同,所表明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这些诗歌以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为后人全面深入认识唐代和亲这一举措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作为唐诗中一类重要的诗歌类型,具有高度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亲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对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和亲与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互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共同进步,是当今和亲文化项目建设的坚实基础;宋明两朝虽然没与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亲关系,但不乏以和亲促和好的思想文化观念,辽、夏、金、蒙元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多元聚合,反映出中华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以及中国历史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鲜明特征;清代的满蒙联姻推动了满蒙汉等多种文化的互鉴融通,增强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公主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武则天称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预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结束.唐后期,许多公主的婚姻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表现之一是和亲,其次是公主下嫁藩镇子弟.唐代公主的命运与唐代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萃与信息     
和亲研究存在的不足 崔明德在《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著文,指出当前中国古代和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研究不均衡,存在炒冷饭现象。②对和亲双方的重视程度不同。③对和亲公主作用有无限拔高的倾向。④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问题未予足够重视,这方面论文不多见。⑤对和亲公主的后代研究不够。作者认为,根据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关于和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②加强学术界与文艺界、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的合作。③将和亲公主作为民族团结历史教育内容之一。④做一些和亲历史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6.
公主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个诸候国之间就常用和亲来相互结好或制衡。在以后的大一统朝代,也不断有公主和亲,她们受命运嫁到塞外不同的边陲,走的是同一条艰辛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7.
交换最初是指经济学意义上人们的买卖行为,而本文从婚姻的角度阐述中国女人在交换中的起起落落——以和亲公主、童养媳和当代女大学生为例,旨在说明中国女人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以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在掌握了命运之后,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好好把握自已,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的学者对和亲公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和亲公主提出了一些设想:1.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2.将和亲公主作为民族团结历史教育的内容之一;3.尽快撰写《中国古代和亲公主评传》和《中国古代和亲公主全传》;4.加强合作;5.尽快掌握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9.
唐代和亲诗或吟咏唐朝公主远嫁之事,或反映汉代昭君出塞之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人对和亲联姻的认识和理解。唐代诗人在关心现实和回顾历史中,努力探求国家安宁、民族和睦的有效途径,表达了他们希望国家早日解决民族纷争、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唐代和亲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和亲故事"电视剧构建了由"哀怨者"向"自觉的民族团结传播者"转变的"和亲公主"、积极的和亲促成者、注定失败的反对者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媒介影像。和亲故事电视剧中国家认同话语的建构,深受国家意志形态、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旧有的历史或文学阐释框架等因素的影响,是对原有阐释框架的一种记忆"复刻"。这种"复刻"保留了和亲故事原有的外形和脉络,但赋予其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新内核,构成了促进国家认同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同时,话语建构中显露出的大汉族主义,要以对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归依,在电视剧中取得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后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后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受文体和资料零散的影响,学界在唐代赋学思想研究领域深入探讨得不多,更遑论对唐代赋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唐代赋学思想在人们直观印象上显得相当贫弱,而实际上却比较丰富。其赋学思想发展脉络从时间上看呈明显的阶段性,主要可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等三个阶段;从内容上看,初期重在历史批评,中期形成古、律之争,晚期讽时赋学思想凸显,总体上是以尚用的功利批评为主。其整体风貌和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晰的。  相似文献   

13.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中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中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5.
对比<旧唐书>之人物纪传所记与<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唐人著述名称与原书名有所变异者48种.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日本留学生与遣唐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墓志所涉及的日本遣唐使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古代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随遣唐使来中国的历史背景、日本留学生的待遇与生活,阐述了玄、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中的著名人物的留学经历,指出了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尤其是其唐诗分期理论,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洛阳唐砖主要出土于城址、城门、仓窖、砖瓦窑址、园林遗址、居址、墓葬等。其形状分为长方形、方形、梯形、扇面形等四种,它有包边、铺路、排水、散水、仓窖、窑址、门臼、柱础、墓葬等九种用途。  相似文献   

19.
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中晚唐社会的城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色。唐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无疑为其文化的多样性和世俗化趋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词”这一文学样式的起源、发展直至定型的演变历程,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最佳诠释方式之一。晚唐词尤其是温庭筠的词则可说是晚唐社会城市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唐朝既是我国道教兴盛发展的时期,也是茅山道最辉煌的阶段。此间茅山道宗师名徒辈出,誉满朝野。他们不仅遍迹全国各大名山,潜心修炼,而且著书立说,传道布教,从而使茅山道的修炼理论和斋醮仪规更加完善,传至南北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