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一 《北方论丛》2023,(1):30-37
套语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歧认识基础上,对套语开展全面研究,应该从多个维度认识其二重性,并建立套语化、去套语化概念,分别探讨动因与机制。套语具有“语域性与普遍性”“典范性与刻板性”“定型性与能产性”“传承性与时代性”“互文性与仿效性”。套语化由典范性引发,以趋同心理、顺应心理为动因,在隐喻、互文、模因机制作用下演化传承。去套语化由对“刻板性”“仿效性”的负面感受引发,以克服语用惯性、语用惰性的求新心理为动因,利用基于相关性的转喻机制和基于互文性的创新机制,体现出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对能产性和创造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中生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绩与智商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中数学成绩与智商的相关高于语文成绩的相关;学业成绩与人格特征存在着高度相关,独立性、有恒性、敢为性、慎密性、幻想性、显示性和稳定性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人格特征;在成绩优良学生中,智力高低与独立性、敢为性、乐群性、慎密性、怀疑性和幻想性等均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及后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现代及现代性断裂开来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属性;后现代哲学展开了后现代性,但后现代性不能局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去理解。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提出后现代性的直接意义在于重新理解现代性,但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观照、审视与反省等镜式功能,更体现在定向、阐释与治疗等参与性功能上。后现代性的底蕴,则在于对哲学追求生活自明性的根本性精神的承接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5.
陈旭光 《学术研究》2002,(2):115-121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有一个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文学精神和美学倾向,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共通性;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学甚至文化时期的概念,则涉及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具有某种断裂性的范式转变。对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整体进行把握,必须要看到其复杂性:断裂性与继承性、先锋性与保守性、非理性与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郭店楚简问世之前,钱穆已经发现先秦与后儒性情观的不同,构造了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性情观。然而,碍于思想体系的融合性,他从历史维度造就的这种性情观往往得不到学界的重视。从哲学视域切入,我们发现,钱穆的性情观呈现为“性中含欲、情”的静态内涵和“由性生欲,由欲转情”的动态关系。在人生界中,性与情其实处于同一个层次。这就消解了其形上、形下的区分,其实是将“性—情”的对立转换成了“情—欲”的对立。在钱穆看来,只有与物相接,才能产生好恶,进而由性生欲,由欲转情,产生道德。性、情被拉入人生界之中,蒙上了一层经验实然的“面纱”,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超越与现实的间隙。然而,钱穆将性看作出于自然成为性能,将情看作情实和情感,实际上混淆了性、情的自然性和道德性。因此,性善和道德的绝对性就成了问题。自然与道德的张力,同时也呈现出钱穆性情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胡宏的“性”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性无定体,性体即遗体即天命,性体是形而在上的,流行发见于天地万物,性体是天地万物存有与活动的最终根据;第二重含义:物有定性,万物各正其性,万物皆成于性。物之性表现为性形、性能、性理。人之性表现为生理之性、心理之性、义理之性。无论是无定体之性还是有定性之性.善恶皆不足以言之。  相似文献   

8.
试论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在实施权力性影响力的同时,动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情感等对被领导者实施影响的行为。与权力性影响力使人“畏服”不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以内驱动力形式服人,因而其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要自然得多,广泛得多,也稳定得多  相似文献   

9.
宇宙、社会、人生、人性和生命等内在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存在决定了悲剧性体验的悖论性存在,其表现形态是矛盾体,文学艺术中表现在人物性格、心理、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主旨、手段与目的、动机与效果、时代文学主题等方面。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哲学基础是对话哲学而非斗争哲学,展现了各因素存在的合理性,推动了作品内容的发展,显现了世界和人性的真实、复杂和深邃。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心理活动机制是二难心理,是人兼得而不遂却仍追求完美的复杂心理。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启发我们,文学艺术要表现高度的真实,要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和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就要强调悖论性内在各方的绝对性、鲜明性、坚定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0.
余德华 《东岳论丛》2000,21(4):80-82
人们追求真理,对何为真理也各执己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重新审视真理符合论的现点,应把真理定义为认识主体创造性地反映客体并与客体的本质与规律不断接近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真理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静态反映性与动态过程性、近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海洋具有广袤性、流动性、边界模糊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海洋问题具有全球性。全球海洋治理不仅呈现主体多元性、客体多样性、机制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其治理问题具有鲜明的多维度性、整体性、自组织性,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类型学分析框架加以研究。从地域范围、物理空间、管辖权及领域议题等维度对复杂多样的海洋治理问题梳理与分析,可揭示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局部海洋与整体海洋、国家海洋利益与全球海洋共同利益,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安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的关系。实现全球海洋善治,正确处理好人海关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自我解构等一系列悖论,加之先锋本身的时效性与伪劣因素,致使先锋文学思潮存在着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3.
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领导者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下来实施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在实施权力性影响力的同时,凭借和依靠自身的品质、人格、知识、能力、作风、业绩以及榜样的力量,对被领导者产生支配力量,使被领导者为之动情、为之动心、为之动行,成为生成领导致能的不尽热源,最佳地实现领导职能。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不同,它是以内驱动力形式征服人、激励人,因而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关系问题需要奠基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并依托于塞尔的意向因果性理论展开。作为内在人格核心的自由意志,具有第一人称性、先验理性和意向因果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构建起了完整的内在人格体系。外在人格的基本属性由第三人称性与意向满足条件性两部分组成。外在人格的基本属性由第三人称性与意向满足条件性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城市社会经济要素与旅游相关表征要素的对比分析,给出了江苏旅游与社会经济要素间动态耦合特征。结果显示地区GDP、产业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不同城市的旅游流耦合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同步性、异步性交织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传统文化影响的传承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论符号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持的符号学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符号化过程,而不是一套静态的结构关系或规则,符号化的单位是“命名与话语”、“名称与文本”;其任意性、线条性、动机性、聚合性等符号化方式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而非客观规则。符号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化的偶值性语言符号化方式中的二元互补结构基础之上的语言理论,在符号内部结构关系上,它将动机性而不是任意性,在其外部关系上将空间性(聚合性)而不是线条性看作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的最高原则,倒转了索绪尔在这两个方面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辨证矛盾中的和谐性关系包括矛盾的和谐性与矛盾的非和谐性。矛盾的和谐性是指客观具体事物之间配合的适当性,具有适合、协调的关系。矛盾的和谐性可以分为单方调整的和谐性与双方调整的和谐性。矛盾的非和谐性可以分为因为发展引起的非和谐性与因为异常状态引起的非和谐性。矛盾的和谐性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在哲学上重视对辩证矛盾中的和谐性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江凌 《江汉论坛》2001,1(2):42-4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蕴含着对实践本身、对人的本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的理解,是研究价值本质问题的重要方法。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价值本质,就应该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清真饮食是海内外穆斯林旅游的物质基础,它具有民族性、圣洁性、稳定性和排性的特点。在旅游中能满足于穆斯林游客的生活需要;让穆斯林游客感到宾至如归,是开拓穆斯林旅游客源市场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沟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以及繁荣清真饮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无论是对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还是对价值各类型间的关系,中国哲人都将其视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种融通性价值思维有着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它所蕴涵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教训,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中国哲学中标志宇宙本体的有五大范畴,即遣、气、无、理、心。这五大范畴,都不是纯粹的本体范畴,而是价值与本体融通的范畴。“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