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资源供给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配置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必须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统筹和协调经济"考核体系,从形成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主体、资源节约制度体制机制和资源节约型体系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推进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乃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进行探讨,需要技术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刚性约束的基本国情。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其根本路径就是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生产方式由租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消费方式由奢侈浪费型向适度合理型的根本转变;思维方式由主客二分的知性思维向主客一体的辩证思维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能使中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到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和深层次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范式的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在阐释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指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的三维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度挖掘两型社会建设的价值与内涵,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伦理角度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价值原则是代际公正,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使我国经济发展朝着"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为出发点,分析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就企业如何在节能环保的视野下实施技术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经济粗放发展方式是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线、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是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增长模式的实践入手,分析长三角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转换的紧迫性,思考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改革创新措施,试图为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接受的发展道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有效增长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文章论证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及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分析了可持续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不局限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尤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总体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产业布局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投资率、人力资本存量和市场化等决定性因素趋同的影响下,彼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与此同时,三大经济圈都存在着阻滞经济增长发展的消极因素,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在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上进行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新型四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迈入了新阶段。在新常态下,供销社的迫切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因而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好传统业务,又要善用改革和创新的思维开拓新型业务,用业务经营发展促使供销社转型升级。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供销社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服务“三农”的宝贵经验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经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经营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弊端,进而阻碍了供销社的生存与发展。供销社要想走为农服务的道路,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供销社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供销社进行转型与创新的必要性;最后归纳总结供销社经营模式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济增长的增长的源泉来区分经济增长方式,是世界上的通行做法。基于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把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一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缺陷和不足,进而研究了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实现我国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4个层次、16个指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内9个设区市为样本空间,运用熵值法考察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差异及现状特点。发现,福建省各设区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水平在空间差异上颇为显著,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指出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的推进工作中,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现状水平及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9.
欧盟在TTIP草案中设置的间接征收条款主要采取了兼具行为效果与行为目的理论模式。该种模式并没有对构成间接征收要素中的合理期待、比例原则、透明度等关键问题进行规定。只有在充分认识欧盟提出的间接征收模式缺陷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完善中国国际投资协定中的间接征收条款。同时,经济效益理论与风险承担理论对于完善间接征收的补偿条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更好地对投资者和东道国的利益进行平衡。《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是对间接征收规定得较为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结合欧盟的TTIP草案,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选取TFP(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加以分析计算,并通过对于“索洛余值”的测算和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得到TFP的增长情形及其贡献,以此来对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状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TFP虽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地域位置相邻近的华东六省一市其他地区相比却不容乐观。福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历程从经济增长模式角度而言尚处于准集约型阶段,亟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