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诗选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宋代的始兴期、元明的中衰期、清代的复盛期,这与唐宋诗之争中宋诗历史地位的变迁是一致的。而综观宋诗选本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宋诗总体上不如唐诗,宗唐、宗宋派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对立冲突之后,到清代逐渐走上了融通唐宋、不拘一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成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祜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雏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衍编选的《宋诗精华录》和钱钟书编选的《宋诗选注》是两个很重要的宋诗选本,将二者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它们在选目、评注、宋诗观这三个方面均有同异之处。首先是选目,相同点在于选取诗人诗歌的全面性、近体诗选取众多,相异之处是在诗歌分期和诗人排列两个方面。其次是评注,两个选本都有评有注,但评注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最后是宋诗观,两个选本都推崇情真之作和不俗之作,但不同之处在于,"陈选"较看重音律和谐,"钱选"更在意诗与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康熙十七年拜谒冯溥对于王嗣槐来说意义非凡。冯溥的礼待与人格魅力、诗学影响以及受冯溥所托编选当代诗选,使王嗣槐产生整饬诗坛的动机。在冯溥的影响与鼓励下,王嗣槐开始大力提倡唐诗,反对时下盛行的宋诗风气;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批评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经过反复斟酌,五年后终于向诗坛领军人物王士禛、王又旦申述观点,施加影响,而王士禛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重返唐诗道路。王嗣槐的诗学活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冯溥对诗坛的影响,对他的诗学活动缘起、过程的考察使康熙年间诗歌史的路径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5.
论宋人杂体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体诗源远流长,是一笔不小的文学遗产.本文从杂体诗发育较成熟的宋代切入,论述了来前和宋代的杂体诗,宋人的杂体诗创作理论,分析了杂体诗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及影响,认为杂体诗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运用,它的部分作法确为"文字游戏",但其优秀作品却是艺术品,不必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6.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高峰.宋代具有田园诗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宋代田园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宋代乡村的真实风貌,在艺术上多有创新与开拓,创造出了很多内容与艺术完美统一的佳作,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诗的理性精神是时代风尚的产物.它作为形成"宋调"与"唐音"迥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体现在宋人"尚淡"诗歌实践中的"以理制情"和"主理"创作意识下的"以诗言理".  相似文献   

8.
词的吟诵活动在古代乃至近代一直都存在着,而真正优秀的词作也都需要符合音乐和声律两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就体式的形成还是就其创作方法而言,词都与以格律诗为主体的唐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从吟诵角度来看,律句较多的词作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出词句和律句的关系,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能够自由地进行吟诵了。  相似文献   

9.
宋代闻喜宴诗,是专门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国家级宴会中形成的诗歌,是宋诗之林中的一种。研究宋代闻喜宴诗,分析其类型,知其有会中诗、会外诗、回忆诗等,辑录了一批会中皇帝的赐诗;这些诗篇具有文学史料价值,可补《全宋诗》之漏。  相似文献   

10.
送谒诗集中出现于晚宋,揭示了一种不务科举、以干谒为生计,且得到社会默许与士人认可的社会情态。作为传统送别诗的旁支,晚宋送谒诗以其创作目的的预设,兼顾作者、谒客、谒主的三重维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私人交流的范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一方面,作者会从谒客的立场出发,述说其过人才华与生计之煎迫,并期待其游谒之举能有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作者又会竭力推崇谒主之才德,偶尔也会为其推介合适的谒主。除此之外,作者本人有时又不免借机流露出博取谒主顾盼自己的江湖习气。凡此种种,皆透露出晚宋士人行谒的普遍风气、送谒诗深具务实的交际功能和更为丰富的思想抒发。  相似文献   

11.
面对宋诗,清代“格调说”的盟主沈德潜表现出兼容并蓄的态度。他自言“未尝贬斥宋诗”,编选了《宋金三家诗选》,对苏轼、陆游等宋代诗人大加赞赏。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也选了不少有宋诗风格的作品。但同时,沈德潜又坚定地保持着以唐诗为尊的立场。面对宋诗,沈德潜的根本态度是:宋诗可以存在,但只是在以盛唐为尊的基础上对诗坛的一种补充;宋诗也不是不可以学,但必须做出一定的限制,绝不能让学习宋诗成为诗坛的主流。总体来看,沈德潜之所以能成为清代“格调说”的盟主,原因之一正在于,他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宋诗以适度的生存空间,从而为盛唐之诗、为“格调”保留了更大、更确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宋词与地名     
宋词中的地名有纪实与象征两种功能。其象征功能是前代文学经验的累积,也是词人个体情感的体现。不同时代,不同词人,其词作中地名的象征功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宋代僧诗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偈颂赞类作品在宋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此类作品源于佛经,但又不能等同于佛经中的偈、颂、赞,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学手段宣扬佛教教义,其中的临终偈颂尤具特色和代表性。语言极为俚俗,形式灵活多变,是偈颂赞类宋僧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严羽概括的宋诗特点当成定论,从议论、才学、文字等方面去界定宋诗。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宋诗真正的特色是和它的成就密不可分的,宋诗的成就恰恰在于其山水田园诗,这也正是宋诗最大的特色。宋诗特色的形成与宋代的时代思想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探讨了许学夷有关唐代元和体和宋诗的关系,兼及明代复古派有关宋诗的看法。认为许学夷指出元和体是唐诗发展的一次大变化的论断是准确的;指出元和诗人对宋诗体制与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明代复古派对宋诗的看法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早期的复古派对宋诗多持否定态度,而成、弘以后,对宋诗有较为通融合理认识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而许学夷正是其中最为杰出者。  相似文献   

17.
图书是宋词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宋词的即时传播特别是流传后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别集、选本和词话是传播宋词的主要图书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也不同。别集传播宋词的数量最多,选本保存宋词精品及作者人数最多,词话则宣传宋词最力。  相似文献   

18.
受生成语境、传播范围、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唐宋词表现出鲜明的叙事性风貌。因而,叙事性也是词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诗论家对宋诗的评价历来不一。由于宋人狂热的读书风气、文化上的集大成意识,宋代诗歌表现出内容上高度文人化、创作上高度技巧化———尤其是大量用典的倾向,这使宋诗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具有区别于唐诗的独特气质和神韵。  相似文献   

20.
清初"国朝六家"之一的宋琬,很多作品被认为是清初"盛世之音"的代表,但部分作品中体现出较强的纪实精神.宋琬的纪实诗对我们了解清初社会现实,及清初文化政策下,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仕清文人的生存状况都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