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6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传统贯穿了中国新诗的历史。浪漫主义的理论侧重点随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时期而变化,有着一些微妙的理论转换:从小我到大我的理论转换,再由大我到整体精神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程 《兰州学刊》2003,(4):159-162
西方文学批评用宗教或理性的态度批评文学 ,是一种存在先入之见的批评。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摆脱了成见的批评。这是古代文论的基石。对言、象、意的关系的认识是古代文论的另一理论基石 ,古代文论于此之上建筑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这两块基石也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主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浒传》主题的研究 ,学术界众说纷纭 ,各有道理 ,亦各有所不足。笔者认为《水浒传》的主题产生于汉民族沦亡于异族的惨痛现实 ,产生于对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反思。尚武就是《水浒传》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邓程 《东方论坛》2006,(2):30-35
在历史悠久的西方文论中,对形象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形象是理性的附庸上。而语言作为理性的物质形态,或得到完全信任,或被完全否认,语言与表达的矛盾始终处于尖锐的境地。而在中国文论中,由于兴的作用,以象为中介,言与意的矛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象征主义进入中国以后,使诗歌意象发生了令人难以觉察然而却是根本性的改变。那就是意象成了象征的载体,一个抽象和具象结合的共同体。这种使意象理性化的方法,表面上增加了意象的内涵,实际削弱了意象的具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兴不同于比,而且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这些意象从《诗经》开始即已存在,经历史发展,终于形成中国古诗独特的意象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9.
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和意象、虚实有很复杂的关系。首先由"兴"产生的独立的意象是意境的基础,这为历代研究者所忽略。意象的虚实关系则形成了意境,在这里历代研究意境也有很多模糊之处。尤其是今天,人们用各种理论去解说意境,使意境研究产生了不少混乱。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中国古诗特有的现象即名词句的存在,发现对偶在古诗的句子中起着动词的平衡作用,这样动词的地位便削弱了。名词得以摆脱动词以致动词彻底消失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这是形成名词句的直接原因。通常认为,古诗的形式如对偶是对诗歌的束缚,实际上,对偶增大了古诗运用语言的自由度,解放了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