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茶政,又叫茶法,是历史时期政府有关茶业的经济立法,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涉及茶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茶叶的生产、贩运、销售,茶税征课名目的变动,茶叶缉私等内容.唐宋以降,茶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之一.清代茶政因袭前代旧制,但也有所更张.  相似文献   

2.
清代茶法研究历经百年,但其重要复杂内涵仍需开掘。清代茶法基本文献之一《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对相关研究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论述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利用前人少有关注的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可深入讨论清代国史对茶法的书写问题。《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承袭国史馆《茶马》档案而成,但重新定位了清代茶法。清国史馆《茶马》档案将茶马之政定位为安定边疆、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纂修处在茶叶成为商品,但民初华茶衰落的背景下,有史学经世之志的纂修官姚永朴,转而强调振兴茶业的民族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普洱茶在浙江湖州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剖析其在当地的行业现状入手,然后运用4P理论重点对期间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继而提出更为合理的该产品在湖州地区市场行销策略,希望能够助当地发展普洱茶业以一臂之力,同时也为云南以外地区行销普洱茶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早日真正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4.
赵珍  王一祎 《西域研究》2023,(3):13-22+174
清朝道光初年,新疆茶叶流通中私茶泛滥,茶司引茶与北商杂茶课税悬殊,茶商获利不等,引发了行销市场之争。清廷围绕茶叶征税及是否取缔北商行杂茶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划,终定于古城创设税局,逐步将该项制度扩展至全疆,且通过分类设税、抽收落地税、以税代引等办法加以完善,基本达到了安边、便民、裕课、通商的目的。设局征税是清廷治理新疆60余年后建立茶叶行销市场调节机制的尝试,实现了新疆商税与全国税制的接轨,加快了本地商业近代化的进程,征收的茶税用于补充地方军费,对新疆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南茶法与四川茶法及东南内部茶法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对宋代茶法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作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落笔中国茶文化,进而对海南黎族地区茶之溯踪、茶之种类和茶业发展等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四川省茶文化协会、蒙顶山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雅安市茶业协会、名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茶祖文化与蒙顶山茶品牌建设”论坛在蒙顶山召开。省农业厅常务副厅长傅志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雅安市茶业协会会长孙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蒙顶山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向华全.  相似文献   

8.
宋代茶法以专卖制为主.专卖利益是依靠政府对茶叶生产流通的部分环节实行直接或间接的独占来保障的.为实现独占,必须对茶叶的营销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防止私贩.因而私茶法是决定茶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茶法内容不同,出现私茶的方式也不同,私茶法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9.
3月7日下午,正当新茶初萌时,由市社科联和市民营经济研究会(筹)联合主办的茶业经济与茶文化座谈会在黄山茶城举行。座谈会邀请了我市十余位与茶有缘的学界人士,大家以茶会友.品茶论道,就我市的茶业经济现状,茶叶市场营销及品牌发展战略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座谈。座谈会由市社科联主席陈平民主持。  相似文献   

10.
唐代榷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榷茶析论孙洪升茶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唐代茶业的发展和兴盛,茶叶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这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唐政府为了控制茶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茶叶的生产、流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1.
刘付靖 《学术研究》2004,(3):110-114
广东的茶餐饮文化虽然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 ,充满了现代都市休闲消费的色彩 ,但其基本内涵却是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茶食文化一脉相承的 ,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茶餐饮风俗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接触茶约在唐朝前后。维吾尔族的茶饮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的生茶、茯茶、绿茶发展到今天的红茶、药茶、花茶等不同品种、不同口味的茶。维吾尔人也称茶为"恰依"。维吾尔人由茶而聚,有聚必饮茶,历史上的先民大多以喝茶聚会,才演变形成了这样的名词。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古代社会风情的“活化石”。岳阳等地民间茶俗中的川芎茶、椒子茶,与屈原作品有着明显的联系。屈原作品中的香木“江离”,就是“川芎”;而屈原作品中的“椒”,似乎就是“茶椒子”。此茶俗在长江中游两岸,似只有岳阳等地才有。是屈原流放江南期间,晚年寓居此地,喝惯了这些茶,便把它们写入了诗中;还是岳阳一带人民,为纪念屈原而把其喜爱并写入诗中的香木加入茶中,久饮而成习的呢?似都可以作为《离骚》等作品作于此地或其附近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自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佛茶"香清可散净心中妄念,至味能悟得佛法妙谛",是普陀山千年文化的沉淀,是圣山禅门智慧的升华.茶随佛而来,伴佛而生,为参禅之辅,礼佛之备,也是世人品评的佳品."茶佛一味"、"茶禅一味".本文从普陀山佛茶与佛教的历史联系对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正文含"茶"且题材属于茶文化的诗词叫茶诗.针对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从喻形及运用角度,既可分析它的本、喻体构成及句中位置,也可分析它的语言形式和连用情况.就前者而言,喻体充当者多为具体感性物象,其与本体在语义搭配上是近取为喻,似乎兼有"别茶"的功能;喻体可以前置,还能设立形式喻体;由于是在茶诗之中,本体不妨处于"内隐"状态.就后者而言,古茶诗中比喻显用于茶,其喻解即相似点以不出现为常;喻词以"如"、"似"为主,不采"像"、"譬";显性茶喻单用之外有少数连用,其中一种是博喻性的.茶的显喻之于古代茶诗,"着处成芳菲",审美接受蒂落于此.  相似文献   

16.
《徽州社会科学》2008,(5):44-45
2005年中国安徽(国际)徽商大会上,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被评为“历史徽商”十大代表人物,其玄孙,现在的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平在大会上领牌,代表新徽商做了精彩的演讲,并向世人宣告了“谢裕大”人一定种好茶、做好茶、卖好茶,誓将“谢裕大”做为中国茶的代表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已经有两百年历史。英国人对武夷茶的追求,使数亿两白银流入中国,繁荣了中国经济。但在长期贸易中,中英商业利益冲突也积累了许多矛盾。中国在广州一口通商的前提下通过十三行控制了武夷茶的价格,而英国商人期盼中国多口通商以减轻购茶费用,甚至转而控制中国茶业。英方的想方损害中方已经形成的茶业相关利益链,因而被拖延,被拒绝。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至于鸦片贸易的本身,只是一个小小的诱因。林则徐禁烟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策略上也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茶是藏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通过量化藏语中有关"茶"的词汇,利用"茶"的文化语言学价值,分析了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原因以及"茶"在近代西藏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了每年输入新疆的官茶额数,论证了新疆晋茶与新疆官茶的区别,考察了新疆晋茶(杂茶)所涵盖之茶品,破解了伊犁产茶说之谜.  相似文献   

20.
宋代咏茶诗蔚为大观,苏轼直接歌咏茶道茶艺以及间接提及荼事的诗作共有六十余篇.这些诗作多角度地将日常茶事描摹与诗人的生命书写融于一体,客观再现了苏轼乐道茶事、以茶会友、赋荼唱和的文士风流,呈现了在佛教思想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苏轼与禅僧以茶为触媒参悟机理的文化交往.同时诗歌还以托茶言志的方式折射出苏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骨鲠刚直人格的推崇,并且将他在困顿窘迫的境遇中借茶雅心、旷达自适的情感体悟彰显无余.苏轼咏茶诗典型地凸显荼这一现实物事在宋代文学创作和宋型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见微知著地反映了茶与宋代文人的紧密联系,对于真实揭示苏轼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亦具有积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