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利华 《职业》2007,(33):55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所谓"双元制",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它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也出现了很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走"双元制"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刘江华  陈东升 《职业》2017,(32):88-89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武器,是领先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但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深入研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本地经济为目的,与德国舍弗勒公司合作办学进行"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破解了"双元制"水土不服的难题,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创文 《职业》2014,(3):122-123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企业运作模式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基于笔者参加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校长赴德国培训班的培训经历,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分析了其优势,同时结合广东技工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如何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井春  吴伟杰  谈奕 《职业》2017,(21):73-7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是世界各国最富特色的职业教学模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合作成功的典范.2014年,笔者学院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合作,正式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学院的教学之中.几年来,学院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素材.互联网金融专业是学院新开设的专业,本专业的核心定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初次在第三产业类的专业中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进行课程改革探索.本文首先阐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影响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概念,从互联网金融专业开设的现状及专业特色出发,寻找与德国模式的互通点,从而提出参照德国模式的课程改革建议,最后以实际成功案例作为对德国模式学习的起点,希望相关专业教师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深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世纪中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本国的经济腾飞做出的贡献,令世界瞩目。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以及职业教育对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值得学习借鉴,以促进我国职教办学理念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和堂 《职业》2016,(3):28-29
本文以中德合作工业机械专业BSH项目为例,通过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双元制"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院校生源的质量和规模问题,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接轨,有利于解决校企不衔接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英 《职业》2012,(26):21-22
德国"双元制"通过立法,确定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解决了"教学"和"用工"脱节的问题,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成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们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习进行改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进一步贴近企业.学校从2002年开始在机械类专业中探索、尝试"双元制"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海燕  吴芳 《职业》2016,(25):23-25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实践的启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德商会(上海)在2009年共同成立了"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双元制"试点,最终被德商总会评价为应用"双元制"模式的典范,从此也开启了学校深入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盛佳 《职业》2014,(5):38-39
本文介绍了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情况,分析了该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对策,为其他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双元制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梅 《职业》2016,(32):22-23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德国"双元制"之后,结合该国国情及职业教育实际创设的一种独特的办学模式.该模式被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广泛吸纳,并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基于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本文提出创建"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对创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基地定位""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对基地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提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国内外课程研究现状 著名学者姜大源以此为参照,率先进行了本土化尝试,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特征是:职业教育要关注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规律,职业教育要关注基于认知的学习方式和基于工作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要关注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承担着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但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应依托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教材编写理念. 一、职业教育模式 1.以德国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谢卫民 《职业》2014,(1):62-64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双元制"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教育模式。从形式和特点来讲,"双元制"是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双元",突出的是企业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德两国背景的不同,"双元制"的借鉴不能全盘移植,而应通过创新和变革走向本土化,通过顶层设计走向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问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2007,(21)
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使用频率较高、较热门的话题。此种办学方式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使用这种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重提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教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校以太仓的德资企业为依托,探索德国职教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办学模式堪称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后勤工作虽姓"后",但却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先行官",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确保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打开了后勤工作服务学校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元高 《职业》2017,(9):8-9
近年来,随着各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日臻成熟,有力地促进了蚌埠技师学院内涵发展,增强了学院办学实力,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相通,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契合.技工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学院的长远发展,运用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共同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德国的"双元制"的特点 1.职业技能培训由企业主导支持 按企业要求安排培训和学习内容,同时企业必须按照<职业教育法>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 2.三分之二的教学时间进行真实的实践教学 在教育过程中,是把学生送到车间,不再将车间的师傅叫到课堂上给学生演示.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受北京市教委委派,我们随北京金融教师进修团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和格平根商业学校考察学习一个月.在考察中笔者认识到,在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企业和学校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企业负责培训特需技能,学校负责培训普适性技能,企业占主导地位,这是德国产品长期驰名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学校与企业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职业教育毕业生下不去、呆不住、上不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普适性教育不能满足企业的专业化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学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见 《职业》2008,(33):107-108
<正>在德国,"核心能力"被称为"关键能力",意为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美国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要求该国劳动者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听说读写算、思维、道德;五个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