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外民族志研究者与对象国的本土学者进行交流所产生的文化间性,具有深刻的民族志寓意。文化间性在这里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本土人类学家的生命体验、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将是人们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能由民族志文本来呈现。其次,与本土人类学家的知识交流将在人们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并由此产生对于国际人类学话语权威的反思和解构,这构成了海外民族志的重要知识论背景。跨界研究将不再是"帝国人类学"所代表的把政治与知识上的优势强加给对方,而是意味着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意义。对于内部视角的重视,多视角的形成以及交流后产生的互文效果应当是构建世界人类学这一学科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土人类学需要面对个体自觉的文化转型而有所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基础在于米娜对本土文化的问题意识的提出以及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人类学文化处境的直观把握.可以从本文所提出的“三观六维”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解释架构,以此为基础而可能有人类学视野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3.
马威 《世界民族》2012,(2):39-46
人类学的诞生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密不可分。就学科性质而言,人类学的人文倾向赋予了其人道主义内涵;而在学科实践中,许多人类学家也都承担了人道主义者的责任。在批判的意义上,人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观充实了人道主义的内涵,拓展了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而在建设意义上,人类学运用其整体论视角和方法论优势,在关注弱势群体、消除暴力纷争、发掘本土知识、达成文化共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岑家梧先生是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学术方向始终顺应着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人类学是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对健康、疾病与治疗的相关认知与行为的研究,它还包括将人类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健康、疾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应用性工作。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大体有两端,一端侧重人类的生物性,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另一端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主体。本文对社会文化视角的几种理论取向做了历时性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国内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介绍和评述越南本土人类学的发展与特点,并以观察人类学这一西方学科在越南的本土化历程,增进对越南社会的认识.作者通过探讨族群、乡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化、生态环境等四大研究主题,来回顾越南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厘清越南本土人类学的发展简史.同时,揭示出越南学界在新世纪面对复杂的全球政治、文明格局时研究旨趣的转向.越南本土人类学的特点还在于,其基于地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在拉近地方与国家的距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及带来的流动社会催生了边疆人类学的诞生,开创了边疆研究的新途径.边疆人类学无论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提供了新思维与新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了边疆研究,形成了人类学视野下与众不同、斑斓多彩的边疆观,继而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由边疆看世界,梳理全球化时代的边疆观形成过程,既能够理解流动社会中"边疆"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涵演变,也有助于全面认识边疆问题的时代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理安排.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政治人类学是在老一代中外人类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政治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并在本土学者研究实践下退步建构起来的.在秉承中国人类学者研究传统的同时,当代中国政治人类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学科关怀对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政治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在基础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建设上,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尚存在较多问题,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人类学创始以来的理论和方法潮流进行了简要整理,探讨了中国宗教民族志研究的现状及可能性.认为人类学宗教研究的学科基础是宗教民族志的开发和创新.人类学有关宗教信仰的综合性定义和分类决定了该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同时也决定了宗教民族志研究中个人与集体、观念与行为并重的立体型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人类学研究在我国获得长足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和方法的引进及其比较与评析性研究;教育人类学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现实的关联性研究;教育人类学方法何以用于中国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如何从本土视角探讨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以及学科发展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类学注重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旅游现象和问题,可以使人类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促使旅游业走上更加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式民族生态学指的是诞生于美国生态人类学中的一种独特方法,它试图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不同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和理论预设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本土人立场、民族志方法、认知的视角、关注传统生态知识以及跨学科色彩浓厚5个方面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撒拉族女童教育状况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青少年的教育状况,尤其女童教育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不容乐观,备受关注。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参考先前学者的调查结果,结合当地实际,对新世纪撒拉族女童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分析了影响撒拉族女童教育的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后,作者提出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状况,不能仅仅凭借学校教育为本来做结论,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贯穿于20世纪人类学理论所有领域的结构概念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之一.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到历史人类学等种种学派中不同人类学家将结构概念用于理论的表述和具体文化研究实践中去.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结构概念在不同理论学派中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阐释和梳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提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对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显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给我国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关于旅游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都做了不少的研究,但从新兴的西学东渐的旅游人类学理论来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目的地的变化,尤其是对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推出一种源于笔者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调研实践和学理探索的理论模式-宗教文化类型。笔者概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整体情况,介绍本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探索过程,阐明了宗教文化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并结合对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轨迹的整理和评述,论证了这一新理论模式之所以成立的认识论和实践基础。笔者认为,宗教文化类型是对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诸多理论的继承和补充。利用这个理论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进行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动态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能为宗教文化动态的宏观把握提供有效视角,而其应用价值则体现于能为局部地区宗教民族志的微观研究寻找合理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德烈  陈晋 《民族研究》2012,(1):35-39,109
人类学从诞生伊始,一直处在"去中心化"的发展过程中。后殖民时代的人类学更面临着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正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人们越来越需要人类学的知识,以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学拥有坚实的社会科学基础和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学家让人类学回到其起源地欧洲,在反思殖民主义、民族主义、身份认同、传统与科技、全球化与地方化等诸多概念的同时,系统实践了小型社区的研究方法,坚持地方性实践的千差万别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种种迹象表明,欧洲人类学研究可能预示着人类学学科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