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曲语言兼有通俗活泼与文采典雅两方面因素,虽然不同的元曲作家对元曲语言的某一因素有所侧重,但事实上这两种因素密切结合,使得元曲语言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笔者分别从文学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纵向角度,与元代社会的特殊状况这一横向角度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元曲雅俗交融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元曲作家大部分属汉民族,惟小部分属少数民族。即使这小部分少数民族元曲作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他们用汉语创作元曲,表现出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也反映了对汉文化的稔熟和精通。他们的元曲创作跟汉族作家的元曲创作相比,不仅没有明显分别,而且几乎都是佳作。像蒙古族杨讷,女真族李直夫和石君宝,维吾尔族贯云石和薛昂夫,回族兰楚芳和丁野夫,都是少数民族元曲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为元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创作群体,无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弥足殄音的一席乡帅.  相似文献   

3.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了600年;他对元代包公戏、元杂剧地域范畴的研究及元人散曲的研究多有见地;他对元杂剧"全面的、多角度的,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元曲所表达的性爱主题 ,一反敦厚高雅、有所寄托的古典传统 ,在题材、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诸方面 ,都显示出鲜明的俗艳特征 ,从而展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文人的玩世风流  相似文献   

5.
宋词的词乐在元代逐渐散佚,元曲取代了宋词。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种混淆主要源自词学内部,在词选集里混入了不少的元曲作品。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兹以曲调产生的时代、作品的文献来源、声韵的音系和体制特征作为区分词与曲的标准,对《词谱》误收之元曲进行考辨,以证实其非词调。这有助于重新编订词谱,亦有助于对词与曲体裁的区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白朴三题     
白朴是元代著名作家,世称"元曲四大家"之一。笔者就他的家世生平、创作年代和剧作用韵诸方面作了论说和探讨,论证了白朴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曲是继宋词之后于元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常使用一种鼎足对的特殊修辞格。其“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特点,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从鼎足对的几种基本形式分析入手,对它形成的原因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作一些探析,以期对这一特殊修辞格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作出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元曲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几代学人的坚持不懈使得元曲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实绩,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的元曲研究也不免留下了一些缺憾和问题。谋求未来研究的突破,研究思路的转换是重要的,今后的元曲研究可以“讲一点还原法”、“重一点形式研究”、“多一点纵横上下”。  相似文献   

9.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10.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勾栏歌妓与元曲的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瓦舍勾栏。作为商业性质的演出场所,勾栏中汇集了多种积极因素,促成了勾栏伎艺的繁盛。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是在瓦舍勾栏中融合多种伎艺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勾栏伎艺的主体。当时的戏曲演员大多是歌妓出身的女性,她们的悲苦命运,成为元曲创作的重要素材;她们的高超技艺,征服了观众,为元曲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元曲在思想性上对传统诗歌的超越是一定的,但这种超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做新的考察。本文作者认为:元曲在如下方面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思维定式,以时代的目光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审视:(一)对人生处世、恋爱婚姻、真龙天子、农民起义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见解;(二)变抒愁写怨为自我嘲弄和嘲弄现实;(三)从哲学高度对社会做总体性观照和理性批判;(四)变客观描写自然景物为身心融入自然,强化了对自然的主体意识,使自然充满灵气  相似文献   

13.
当今长治地区的口语中保留和使用着《元曲选》中的词语。本文结合长治口语词并参照有关文献,选取《元曲选》中较有特色的面皮、妨杀、双身、门限四个词语,详列书证予以诠释。这些词语借助方言不仅可求得确解,而且又可补释元曲的辞书之未备。  相似文献   

14.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柳永俗词对元曲的影响很大。柳永生活的时代和元曲繁荣的时代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柳永和元曲作家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遭际,所以柳永的人生态度对元曲作家有很大影响。柳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性格特征在元曲中也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在元曲中尤为常见,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可获得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在元曲翻译中应采取"留白"译法,可更好地再现列锦所蕴含的艺术美,并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元曲选》宾白中的正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选>宾白中的正反问句一共有四种形式"VPNeg"式,"VP不VP"式,"有(O)也/也是无"式,"可VP(么)"式."VPNeg"的主要格式是"VP不曾",它是元明时期表示已然体的常见形式."VP不VP"式有"V(也)不V"VO(也)不V"、"VO(也)不VO"三种小类."有(O)也/也是无"是运用于谓语动词"有"的一种正反问句形式,它应是前代"也无"形式的一种遗留."可VP(么)"式由于多数句末有语气词"么",因此其正反问意味较弱,可以看为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正反问句.  相似文献   

18.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本文简要而全面地概括了 2 0世纪初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白朴的研究 ,对白朴的词、曲及生平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相似文献   

19.
《元曲选》宾白中,不同的祈使句语用差异明显:不同功能类型的祈使句语力不同;有无特征词语以及有不同特征词语的祈使句语力也不相同;不同表达手段的祈使句语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元曲四音状态词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和语音结构等角度证明了元曲中的四音状态词是一种逆向变韵重叠词 ,分析了这种四音词在重叠过程中产生的音变规律 ,指出了构成这种重叠的基式在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