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蒙汉两个不同民族的女性写作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主题、文化立场、性别姿态等多个方面有相通亦有差别:其重合之处或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某些共同文化议题的思索与表达,抑或是某些当代中国女性共同经验的展露,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蒙汉民族文学、文化的深度融合。而蒙汉女性写作的局部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文学层面的折射,亦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与民族合和共生的体现径。  相似文献   

2.
边缘空间是美国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文化批评的空间指向。他关注边缘空间,眷注身处边缘空间的不同种族、性别、阶层的群体,挖掘其被潜抑的文化心理诉求。他发现原始大自然是美国经典作品构筑的边缘空间,在边缘空间常上演跨种族的爱恋情节。此隐射出美国人回归天真、期盼不同文化平等交流、实现文化和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心理。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是费德勒文化批评空间指向的文化政治使命。他在文化批评中,对种族与性别主题的潜心钻研、对美国经典文学标准的颠覆,有力地支持了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社会正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受到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特别是女权主义的冲击,而这些影响的痕迹分别在她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中以不同的女性意识形态体现出来了。试就王安忆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来探求其女性写作道路的变化发展轨迹:即从欲望写作到民间叙事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影响到包括文学写作和研究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90年代的"身体写作"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征实践活动,成为建构女性存在空间的起点,由此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线性逻辑,进一步将空间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实践进行了相互的印证。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中国新时期文学转型后 ,当代部分文学作家在文学语言上大胆创新 ,取得不菲成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当代文学写作的语言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背离性特征。但人们对背离性语言一直没有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且在已有的一些论述中 ,也只是更多地从写作主体的心理层面去认识其表意功能。而站在现代写作学高度 ,我们认为 ,背离性语言是当代文学写作致力于现代空间艺术建构的结果 ;它所表现出来的高远、辽阔的空间之美是当代先进写作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6.
联系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新疆文学看作一个多重关系构建的构成部分,是新疆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基点。《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表明,当代新疆社会文化现实由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内在逻辑的发展所决定。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形态"需要以过程研究为主,《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因此而具有再现和还原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事实真实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昂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借政治、历史等题材书写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其后殖民叙事展现当代台湾社会女性的迷惘与虚妄,而其政治小说文本中的女性通过身体政治消解男权话语中心的策略使身体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维度上的意涵,李昂还通过重塑历史表达女性寻求自我身份认同历程艰难.其创作实践丰富和拓展了女性写作的空间,作品中的现实人文关怀对当代大陆女性作家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创始以来,中国女作家在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文化空间中塑造了许多有别于男权文化想象的真实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女性视角下的城/乡文化信息,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比如创作集中于城市题材而缺少对乡村女性的关注;多写城市世俗生活和私人经验,过于物质化,缺少对城市的批判意识和透视深度;在乡村文化书写上,对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化眷恋,出现了理性把握不足的欠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原先固有的城/乡文化观念正在面临着现实严峻的挑战,对于女性创作在城/乡文化空间中新的话语现象我们无法给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我们只是希望在女作家的文化视阈中,城市和乡村的女性人生都应得到深切的人文观照,宏大叙事和私人话语可以同时并进,城/乡巨变和日常生活皆应加以展示,这样才能使女性写作不至于陷入自说自话的琐屑与狭隘,才能使女性写作走出城/乡文化夹缝,走向丰富厚实的多元化叙述空间和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空间问题日益突出,但"文学空间"向来歧义难辨,含混不清。以当代新空间观重审文学空间,它具有物质-精神-社会三维辩证的多元内涵,同时在世界、时间、读者、作者中洞悉文学空间的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等特征,从而弥补以往文学空间话语的疏漏,为文学空间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野,以利于文学研究和理论更富针对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村公共文化需要在实体空间基础上拓展包括制度空间、生活空间、思维空间、对话空间等在内的虚拟空间。场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社会结构理论等都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提供了支撑。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对记忆空间、生产空间和制度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行政指向下单向度的文化植入模式,形成"政府+社会+村民"的文化生产多元主体,依托乡村文化发展的实体空间,展现文化张力,拓展处境空间和形成多元发展动力。发展乡村文化不仅要重复过去,还要创造未来,乡村居民需要通过体化实践增加记忆空间,拓展生产空间,完善制度空间,改变乡村社会的几何图式,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作界、出版界、批评界对“女性写作”的命名“热潮”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写作出版物的命名、对女性写作群体的命名及对女性写作意义的命名。从近三十年来女性写作的“被命名”现象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男性依然把持着文化权力,女性写作遭遇被商品化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也正以自己的声音参与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写作的繁荣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传递,也是不同国家与民族间意识形态的转换和传递,文本的解读要从语言层面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翻译者要时时怀有文化飞散的意识,重视隐含在文本间的文化因子,从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原则出发,运用适当的文本翻译策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或智力传统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书写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裔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维度,即空间的呈现、空间实践、呈现性空间,对照文本呈现的文化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的生产,将空间生产理论“挪用”于文本的解读实践,探究《典型的美国佬》文本中女性人物海伦的女性空间意识。海伦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追寻和探索,是她在后现代时空下重塑自我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跨地域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随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繁荣,作为"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也开辟出了自己的新领域.少数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以多元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方式,并为美国华裔及亚裔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及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探讨文化变迁的根源,而忽略了空间的因素。实际上,存在本身对于空间的不同体验,也是引起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因素。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的不同文化特质与空间的变迁具有直接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文化、空间三者之间互相纠缠、具有共时性。被塑造出来的空间作为文化的凝固表达,它对于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存方式具有直接影响。当代无差异的都市空间带给存在本身以焦虑与压迫之感。  相似文献   

16.
当代彝族女作家由于空间的移动呈现出一种文化多样的身份,从中体现出一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并在情感上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着深度认同。她们的创作主要在文化身份的耦合和再生、对边缘群体的观照以及文化空间的转移三方面进行实践,每个部分都逐步反映其生成的原因和潜在困境。彝族女作家在继承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基础上,将其在流动经验中的边缘观照融合在创作中,并以文化空间的转移为新的探索,从而寻求新的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坚实的文化存在 ,但同时也是一个虽然美丽却又斑驳繁复的文化探险领域。在一个强大的父权审美机制下进行写作的文学女性 ,保持着自身独异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思辩意识 ,以女性敏感而幽闭的心灵在“沉默”中顽强叩击“世界”与“历史”的真相 ,以“清丽而越轨”的笔致书写出属于“女性”独有的身后那段被男权文化驱逐压抑着的历史处境和现实的生存困境。穿越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外部表象诸如“私人化写作”、“审丑意识”、“文化建构”、“姐妹情谊”、“母女关系”等等 ,思索考察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将会发掘出一个具有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8.
秩序与活力既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本质内蕴,也是建构城市文化空间的两个重要途径。秩序代表城市文化空间的稳定、有序、饱满的动态平衡状态,它展现了基于科学性、有机性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表达;而活力则蕴含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生命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建构面临全球化、现代性及信息化的挑战,只有弥补城市发展缺失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深层次的文化实践中才能真正创造稳定有序、鲜明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诗歌日益受到都市文化的影响,并在诗美呈现、时空营造和意绪表达上呈现出新的质素。通过诗歌写作,大部分抒情者开始反思都市化造成的人类精神的"异化",流露出带有批判性的现代意绪。同时,在现代都市品格的熏染下,诗人们更为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日常经验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场景理论的提出为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审视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场景理论视阈下,当代城市空间呈现审美价值、生产价值、美育价值等多元价值。场景亦已发展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是地方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理论将空间价值与艺术生态结合,场景赋能城市空间创新及生态构建:“场景为媒”激发城市创新链式反应,“景观句法”启发城市文化艺术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