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轻微型自诉案件司法处理上的难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刑诉法规定了三类自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在自诉案件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此类案件在司法上存在自诉率低,普遍依公诉程序处理的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刑事自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不起诉被害人自我救济制度,各国立法各不相同。从我国立法的规定来看,我国不起诉被害人自我救济制度存在着对申诉机制重视不够、自诉案件范围宽泛、自诉担当制度缺失、证明标准过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刑事案件的自诉是对公诉的补充,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和监督公案机关、检察机关的角度出发,扩大了我国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但立法意图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实现,应取消第三类自诉案件,建立专门的自诉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4.
公诉转自诉是我国刑事讼诉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作者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公诉转自诉的实质,公诉转自诉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等,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公诉转自诉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诉担当是指被害人已经提起控诉,自诉程序已启动,但被害人由于丧失行为能力且没有其他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代为自诉,而由国家公诉机关接替被害人行使控诉权的一种公诉性质的法律制度。对自诉担当的性质研究有赖于刑事自诉制度要素的统一,即犯罪行为具有违法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个人的权益、被害人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追诉行为;自诉担当后,检察机关不履行侦查职能,由第三人或公安机关行使;自诉担当后不容许反致。  相似文献   

6.
论自诉担当     
自诉担当作为国家公权力协助被害人私权利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保障被害人自诉权的有效行使,正确处理国家公诉权与被害人自诉权的关系,以实现刑事自诉制度的宗旨具有重要价值。俄罗斯及我国台湾地区刑诉法都明确规定了这一制度。我国增设这一制度具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应当借鉴域外的先进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自诉担当制度,加强自诉案件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未确定自诉案件的起诉期限,自诉案件的起诉期限一直沿用刑法追诉时效的规定,这一做法有 悖于自诉案件的本质与目的;应当设立独立的自诉案件起诉期限;对自诉案件起诉期限制度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于解决“告状难”问题,扩大了自诉案件的范围。本文通过对公诉转自诉案件性质、特点的分析及对法律规定之理性思考,认为公诉转自诉存在诸多弊端,因而应严格限制公诉转自诉案件的范围,并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以此来解决“告状难”问题及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被害人自诉案件”法律运用中“轻微刑事案件”的范围以及“被害人有关证据”、“证明”、“轻微”等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就“被害人自诉案件”公诉转自诉程序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0.
对于自诉案件能否补充起诉 ,有不同的看法与操作方法 ,对实践而言 ,这造成了消极影响 ,应当允许自诉案件提起补充起诉。  相似文献   

11.
自诉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他人主持下进行了诉前调解或者自行和解之后,其中一方还能否起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其已经丧失了起诉权或者胜诉权,这是片面的,应当针对自诉案件的和解内容予以全面考察,有时应当允许其起诉。  相似文献   

12.
刑事自诉权初论——试从诉权理论角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权理念已基本宪法化和国际化。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自诉权理论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刑事自诉权理论有其存在的法理基础,且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为刑事诉讼立法的构建、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也丰富了刑事诉讼理论宝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对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进行分析研究 ,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作为应对该两类案件规定不同追诉时效的直接原因 ,并阐述了如此规定对实现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的重要意义 ,最后提出对现行有关立法进行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立法上增设第三类自诉案件的价值取向,指出这类案件的实质是公诉案件自诉化,阐述了被害人提起此类案件的条件,并就此类案件审理中的立案、管辖等问题提出了立法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