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2.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4.
释“奸令”     
《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熹平中,妖贼大起。汉中有张修,为太平道、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为鬼史,主为病者请祷。”奸令祭酒,是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祭宫之名。然“奸令”二字殊难解,本传无注,后人存疑。或有释作“巫觋”:者(见《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相似文献   

5.
苏尼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巫文化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其活动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万物有灵”意识,为人“招魂”、“撵鬼”、“镇鬼”。从有关传闻看,一个人成为苏尼,本身有巫文化的“欺骗”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其原型是熊与蛇两种动物形象的结合。“玉猪龙”实际上是“熊首蛇身”玉器,它是巫觋做法时使用的法器,表现的是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种族繁衍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熊首蛇身”玉器宗教功能有所减弱,装饰功能占主导。  相似文献   

7.
楚巫散论     
楚国的巫在历史上十分活跃,巫风相当盛行,形成楚文化的特色之一,影响及于楚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且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本文试图对楚巫及楚国的巫风作一点探讨,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1 民族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认为:早在氏族社会阶段,巫觋就已经活跃在原始宗教的祭坛之上了。 巫,甲骨文作,金文相似,战国文作巫或。《说文解字》写作“”古文作“”。《说文解字》云:“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舞形”。许慎注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巫,《说文解字段注》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说:“凡巫之属皆从巫”。《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统言则周礼男亦曰巫”。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看出,巫,作为宗教活动人员,最早是出现在社会男女间有了分工之后,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就是从群体中分工出来的女性,大约在人类进入父系时代以后才出  相似文献   

9.
“易,觋”说申论廖群《周易》何以以“易”名书,这是易学研究当门便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它的难并不在于古人无说,而恰恰就在于说法太多,其中又尤以“易主变易”与“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两种不同的易说最为普遍,而且二说并行,今后人莫衷一是。今人治易者虽各有说,...  相似文献   

10.
<正>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魅力在于:他以楚国神光离合的巫觋—神话—图腾文化为背景,浮雕般地突出了他那深沉的理性思索和选择;神话—巫觋—图腾不再被看作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却成了屈原理性思索和选择的形象表现和感性象征。兹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天问》:屈原理性精神的觉醒 1.屈原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依然保持着绚丽灿烂的远古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笼罩在神话—巫觋—图腾世界的非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周易》云“立象以尽意”“易者象也 ,象者像也。”故易象乃“意象” ,是以“象”象征“意”。凡总体构思采取“比” ,以诗的整体“象”象征、比喻“意”的诗 ,均可称“比体诗” ,其诗的整体形象亦即“意象” ,艺术臻于至境者称至境意象  相似文献   

12.
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人”(或“佳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她包含三重境界:“美人”意象的文化原型是巫觋,以“美人”喻君或君子构成源远流长的象征艺术传统,“美人”回归女性本体,成为审美观照的美的对象。这三重境界使“美人”成为古代最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马笑泉的《巫地传说》以奇人、奇事为中心,在时代蜕变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帧帧湖湘斑斓独特的巫觋人文图景。在展示这些巫觋人文之时,马笑泉并非一味认同和亲和,也不是简单地批判与否定,而是认同和拒绝、疏离和亲近的交织,是理性批判和感性认同的激荡,是持存的超越和失去的惆怅的融汇。同时,《巫地传说》在结构处理、“志怪”取向上,也是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喜剧意识─—中国古典喜剧渊源新探钟林斌关于中国戏剧(通常说的戏曲)的起源,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王国维在本世纪初曾写道:“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在其后。”“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后世观剧,当自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16.
巫觋、礼乐文化与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源流 ,阐述了巫觋、礼乐文化对其形成的影响。认为中国服饰文化在古代巫觋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服饰文化的成熟期与西周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密切相连 ,在表现礼乐文化的以等级性为内容 ,以形式性为特征的制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服饰文化本身在此期间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一般以西方学术发展史作为背景,把治理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来进行研究。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治理,发轫于中国社会生活,其内涵最初主要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即有收成才能够形成秩序也就是治理。从“乂”这个象形文字来看,乂就是治理,其原意为“收割”。不过,围绕生存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逐渐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权力关系,而巩固和拓展这种权力关系则使得构筑更加严格的秩序成为必然。神秘感是构筑秩序的重要依据,而赋予仪式以神秘感的则是觋、巫等知识群体,他们将天、帝、王、人通过仪式联系在一起,建构起一套以礼为基础的秩序。但是,西周末年,觋、巫的神秘感被世俗的君权摧毁以后,“君臣秩序”以及由此构筑起来的社会秩序都被颠覆,从而导致“君臣之礼既坏”和“礼坏乐崩”的情形。“以智力相雄长”不仅表现在王室内部、诸侯之间、社会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从此以后,士绝大多数以追逐爵禄而骄天下为荣,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士贱而君肆”的情形。“君士互动”的治理模式,正是随着神秘主义的礼的崩溃而崩溃的。  相似文献   

19.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宗教基因魏春艳西汉王朝通过政权的力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时,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吸收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大力宣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事天不备,虽百神尤无益也”于是步殷周以来巫觋的后尘,不仅以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