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元明清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讲唱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大规模渗透.其渗透不仅催生了宋代话本体传奇和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这两个小说史上的新品种,而且,经由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的风貌在总体上与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大为不同,明代的"剪灯二话",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其艺术趣味和表达方式都留有深受濡染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9,(5):139-148
晚清民初为小说写作课程编著的小说作法,系统讲述了源自日本与欧美的现代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因其作为教材的属性而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和强大的执行力,培养了大量的小说作者并形成了现代小说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小说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文体形态,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薛勤 《求是学刊》2016,(6):114-120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相似文献   

5.
小说情节辩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文艺界也开始引进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和文论,这对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创作经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也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有一种颇为时髦的理论:认为当前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是“摆脱以情节为小说结构的路子”,走“无情节的小说”的新路;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小说的一个赤条条的梗概”,“光秃禿的躯干”和“框架”。因此,现代小说“不再满足于讲故事”,艺术趣味提高了的读者也“不再满足于看故事”了。  相似文献   

6.
罗俊忠 《江右论坛》2007,8(7):62-64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他的小说没有较强的故事性,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同时,作家又总能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对自己在小说文体的散文化上是有着充分自觉的,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下,小说多依附于子、史,几乎都是“为证”式的,非为小说而小说,故虽名为小说,实以证理为主要,兼有证教、证才、证诗、证地等,小说被视为“证据”或论证的手段.大体而言,唐前重小说“所证”,唐及后世重为证的小说文本本身.过分突出“所证”,小说本身的故事处于依附地位,妨碍了小说文体的独立;反之,作为“证据”本身及“论证”过程超越于所证,小说文体之独立性也就慢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小说创作与史官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于作者追求叙述的真实性,唐代小说成为后世了解唐文化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学者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唐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此方法来考察唐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及主旨有更深更为贴切的认识。但在运用此方法时,不能执着于用时代背景来阐释文本而替代对整篇小说的综合体察,否则会对作品主题有偏颇的认识。本文以唐代士人的婚姻与仕宦之关系为例,探讨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唐代小说的得失。  相似文献   

9.
小说观念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明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孜孜探索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近代文化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8):123-126
阎连科小说蕴含着大量的民间文化要素,反映在小说中涉及到地方戏、社火玩会、民间传说、剪纸艺术和门神年画等多方面,不但为小说增添了很多地方色彩和阅读趣味,更对作品的结构、意义的生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视为作家独辟蹊径的"神实主义"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仕宦题材小说描写官与民二者的关系,可约略归结为三种形态:最高层次是为民谋利、爱民重生的清正贤明官吏,中间层次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平庸误事官吏,最低层次是以权谋私、害民虐生的贪官酷吏.唐代仕宦题材小说对官吏恶政的批判,其中主要包括:枉法曲断、横取人财、弄权凶暴等表现形式.这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有着某种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官僚体制的某些规律性,反照出人性劣根性及在仕宦领域的异化形态.从中国小说史思想承传的层面说,这些作品思想层次之高,思考问题之深,思维方式之独特,惩治方法之多样,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当代文化角度观照之,其丰厚内涵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保忠  李军锋 《社科纵横》2009,24(12):89-91
大学者纪晓岚既有小说实践更有小说理论。在小说实践中他"以学问为小说"完成《阅微草堂笔记》;在小说理论部分,他一直持有传统的小说观念,以史学作为小说的文体依据,坚持"子部小说"的文体观念,"信而有征"成为他取舍小说的准则。本文是对他的小说观念所作的简略疏理。  相似文献   

13.
潘慧琼 《唐都学刊》2008,24(6):30-33
王维和他的<辋川集>是后人评论王维以禅入诗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没有提到其中的作品.原因之一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和时代审美趣味相异.从整个唐代五绝的创作和评选情况来看,五绝在唐代已经在七绝的崛起中成为创作相对冷落的领域,而唐代五绝在审美趣味上更注重波动的俗世情怀,<辋川集>冷静的禅风在宋代以后才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和欣赏.这一过程正说明文学审美趣味乃是随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5.
顾宁 《日本研究》2012,(2):123-128
手机小说网站在推动日本手机小说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魔法岛屿网站是日本有代表性的手机小说网站.魔法岛屿网站迄今为止举办了6届手机小说大奖赛.通过对历届手机小说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了日本手机小说在文体写作和内容题材方面的特征.尝试分析了手机小说在日本获得青少年认可的原因.中国手机小说的发展受到日本的影响,“盛大文学”、“幻剑书盟”等大型文学网站开始加大对移动阅读市场的投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扩大手机小说市场占有率进而赚取经济利润的目标.手机小说在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其文学性也正在逐步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6.
从唐代小说看士人科举的苦难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唐代小说的重要主题,很多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士人参加科举、追求功名的苦难历程。主要包括寒窗苦读的煎熬、赴京赶考的艰险、干谒求人的尴尬以及科考落第后落魄等。这些都深刻、形象地描绘了士人在科举中所遭受的身心痛苦,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对全面了解唐代士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记载看,古代白犬书写的意义指向比较复杂,总体来看表现为两大文化功能:一是用以祈福辟邪;二是象征怪异.白犬用来祈福辟邪,主要表现在祭祀祈禳、 豢养以辟邪和进入药理几个方面;而象征怪异这一文化现象,先是经过汉代谶纬叙事的发挥而广泛流布,后又进入志怪小说的精怪叙事,在后世形成了谶纬叙事与精怪叙事并存的故事形态."见白犬必有灾咎"这一言说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9.
<正>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文体,只是在二、三百年内获得较大发展;而诗歌和戏剧,从世界范围看,已有二、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小说仍是一种年轻的艺术文体,其自身的结构模式尚处在不断演变过程之中,一切关于小说文体的理论,都应具有如此的历史意识,否则不是妄言就是教条。黑格尔认为,在思维历史上人们能将历史和文学,作为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认识时,意识着思维的飞跃。但文学意识真正同历史观念相分离,真正地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实践康德关于美的艺术只对其自身合目的性的理论,却可以看作是自意识流小说出现之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些小说大师们尽管也谈创作理论,然而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基本上是复合在十九世纪占学术思想主导地位的历史意识的投影之中。那一世纪中宏大壮阔的历史意识不仅孕育出了达尔文、黑格尔、马克思等如此博大精深的杰出头脑和思想,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小说家们。虽说历史意识的背后还有学术背景,但作家们渴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把握。巴尔扎克九十六部的《人间喜剧》,左拉二十部中长篇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托尔斯泰威武雄壮、气势磅薄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从他们的作品中,确实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所特有的历史视野、历史角度和历史自觉。这种意识自然也渗透进了当时的艺术理论之中,重视作品的内容、即重视艺术表现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程度和容纳历史的深广度,成了那一时代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8,(6):127-133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想况味。此期东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西风东渐的世界大势之下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女性,她们有着成熟的个人意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自给自立自强,有着沟通中西、引新入旧的作用,寄寓了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进步的目标;善良隐忍、多苦多难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受制于传统宗法伦理规范,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的形象仍集中了比较多的牺牲况味;现代启蒙进程中向新而在、面相复杂的新女性,她们在现代启蒙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对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应和。对于形象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小说文体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叙事中对于塑造人物的各种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小说文体相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广度。这些探索有益于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入认知20世纪初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