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中国学界接受的历史已逾百年。由于他的思想部分契合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内在需求,因而产生了一种特定的以探讨中国现实问题为最终目的的卢梭研究,即作为“方法”的卢梭。这一研究范式既可能以一种“强形式”的建构方式造成对卢梭思想本身的严重误读,但也可能以一种“弱形式”的建构方式介入对中国本土社会问题的关怀与思考。作为百年中国卢梭学的重要遗产,这一范式也对中国的西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精神动力,并以中国古代思想为媒介来论述他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河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又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中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借助他的著作学习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建立了“新唯物论”哲学,实际上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条新途径。他早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固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以及人生理想的优良传统;在辩证法、本体论等方面突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色。研究方法上,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哲学并注重比较法、逻辑解析等方法;他从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哲学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他预测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呼应,走综合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胡颖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学者兼法学家 ,以前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甚少。他曾经担任过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行政及司法审判经验 ,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政治思想与法学思想。其主要的法学思想体现在他所经历并撰写的司法审判案例中。这些案例大都保存在宋人编著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中。胡颖的行政司法事迹表明 ,他在中国无神论史以及法学史上都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7.
周公思想的研究,是当前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软肋:人们都承认,周公是一位有史料确证的,实实在在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最核心的观念、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风俗习惯等的形成发展都要追溯到他;但学术界却又无力应对疑古思潮的挑战,现在中国思想史一般都是从老子、孔子开始讲起,而周公等先贤的思想被抛弃在理性研究之外,使得中国文化的初创时期处于非理性的云雾之中。但是,人们要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的逻辑,就必须要突破这种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81章是冯先生一生研究中国哲学史最后所做的总结,也完全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在这一章中冯先生提出了关于两种辩证法思想的问题。与他以前的论述相比较,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明显的发展。冯先生关于辩证法思想的论述,有深远意义,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写作精神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史学著述精神和西方史学研究思想的影响,在叙述方法和艺术标准上以文学本位观念为出发点,他的文学史研究是带有史学精神影响痕迹的对文学发展进行自主叙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罗家伦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力图改变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新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他十分重视近代史研究的意义,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发达的原因。他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认为历史研究法只是史料研究法,和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的新史学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其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此外,张岂之先生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和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文章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文本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中国学术界的沃尔夫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沃尔夫研究在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都是刚刚起步。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沃尔夫的主要作品,我们还未从文化、宗教、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沃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与国外沃尔夫研究相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与伯顿·沃森英译中国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fevere的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理论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美国著名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五十多年的职业翻译生涯中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学典籍,为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他的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指出他的成功在于他的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赞助人对他译作的赞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卡夫卡复杂的生存环境的论述,分析了卡夫卡接受中国文化的潜在动因,以其书信、日记和谈话以及创作中所显现的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了卡夫卡中国情结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卡夫卡生平的透视和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多克作为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作品浸透着作者对俄罗斯前途的担忧、对俄罗斯侨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百姓的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谙熟与深爱.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与具有中国韵味的写作风格.作品中提出并思考的种种人生哲理问题,对当代社会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8.
西方自柏拉图开始,经中世纪阿奎那,再到黑格尔,都将感伤视为"软弱的"甚至"病态的"情感加以排斥。席勒关于感伤的论述独树一帜,将感伤提升到理论层面。中国一直有感伤的文学传统,孔子"诗可以怨"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怨"理论正是中国感伤诗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历时9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为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年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影响深远。作为该工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冯骥才先生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神…。通过考察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研究的背景和基础,分析冯骥才先生在年画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及其独特贡献,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冯骥才先生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木版年画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以期有益于年画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应用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