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族格"的概念,认为族格是自然赋予的,即天赋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人格"是"族格"的哲学基础,族格是人的群体的抽象人格,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完整的"人格"的实现离不开"族格"的保障."族格"包括民族政治权利的平等和文化上的多元.文章以从自然法权推导出的族格理论揭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理论等的哲学渊源,阐释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族格"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构建国家、民族之间和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还取决于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从"嵌入"理论视角看,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文化教育模式和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是国内外局势的全方面变迁,这种变迁也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的族群治理。西方国家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所谓"民族牌",部分公民本民族意识无限拔高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淡化等问题,均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族群治理和国家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民族国家建构的宪法表达问题、少数人权利保护与公民平等问题、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治理问题等当代中国族群治理与国家建构中所涉及的宪法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都永浩的研究涉及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问题和民族学研究,在民族素质、民族关系、民族概念、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均有研究。近年来,他提出构建"中华人民共同体"的理论主张,认为"中华人民"与"中华民族"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建议"中华民族"一词只在作为复数的"中华各民族"的涵义上使用,而在其他场合应放弃使用该词,努力构建"中华人民共同体",走上公民国家道路是国家长期追求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统一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认为是"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的"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方面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相似文献   

9.
如何协调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多元一体"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理论是对我国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理论升华,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要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广泛影响是否会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对此,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如何解读这种观点,可以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寻找立论依据和批判方法.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批判.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哈贝马斯针对这种思潮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构想.还有的认为,各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将在全球复兴.对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分歧较多.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超越民族国家论这三方面来揭示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13.
发展和完善我国民族政策,应按"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在促使少数民族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方面下功夫,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虽然记忆甚少,但仍有回顾的价值,更有述评的必要。本文从广西民族关系整体评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述评了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重大,但纵观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总体印象是作者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学术水平低,与"国家样本"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因此,必须大大加强对广西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价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学术成果,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广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东北民族地区因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的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分析,全面阐述了其对乡村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农村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民族文化传承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如何理解和看待民族地区出现的"空巢家庭"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民族问题日益显现,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将从城市民族问题、城市民族关系、城市民族工作等三个方面,对近些年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予以评述,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为出发点,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发展与“两种资源”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学术界在观察、思考我国民族问题方面及相关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个别观点,结合国内外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n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 of Ethnici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