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盘夔足鼎(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该器带耳通高16厘米,口径12.4厘米,腹深3.8厘米,重0.85公斤。上层为圆鼎,敞口,平折沿,方立耳微外侈,鼎腹浅,腹底呈圜形。腹部饰小饕餮兽面,云雷纹衬地。下层为盘,圆侈口,浅腹,圜底,腹壁有十字镂孔三组。三足为三条立体夔龙,夔龙仰首承盘,卷尾触地,造型极为精巧。  相似文献   

2.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 儿鼎甲:通高17.7厘米,口径17.4厘米,腹径22厘米,重2.25千克。儿鼎乙:通高15.3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8.7厘米,重1.8千克。儿鼎丙:通高15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8厘米,重I.85千克。  相似文献   

3.
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器为圆角长方形,立耳,四柱足,平盖。鼎口小底大,垂腹瓶底。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  相似文献   

4.
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出土双耳双环簋两件,分别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双耳簋甲为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双耳簋乙为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均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双耳簋甲:高15.8厘米,口径21.8厘米,腹径23.1厘米,腹深11.6厘米,重4.05千克。双耳簋乙:通高15.6厘米,口径20.5厘米×21厘米,腹径24.3厘米,腹深11.9厘米,残重4.12千克。这两件双耳双环簋虽不出于同一墓葬,但是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均为敛口,折沿较窄,厚方唇,深腹,腹中部圆鼓,腹底平阔,底部有矮圈足,外附四小矮足,矮足上部呈小鼓包。腹上对称两侧各有两组牛首,牛首两尖角盘后,吻部高突,口衔双环,双环相扣,匠意  相似文献   

5.
1975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葬。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戈冬]簋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侈口有盖,腹外鼓下垂,圈足较矮,器身两侧分置两个竖冠立鸟耳,这在有耳簋中实属罕见。器身与器盖均饰卷尾、垂冠的大凤鸟纹,凤鸟羽冠丰满,昂首站立,两两相对,极具时代特征,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尺。  相似文献   

6.
西周龙纹小铜罍 (西周)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强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通高15.8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7.8N米,腹深9厘米,圈足径5.2厘米,重0.56千克。  相似文献   

7.
1975年3月陕两省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出土,现藏扶风县博物馆。该器通高14.5厘米,口径11厘米,腹深12厘米。器体下部椭方,圆口外侈,下腹略垂,  相似文献   

8.
牛首四耳簋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颈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  相似文献   

9.
井姬盂鏙西周中期1976年宝鸡茹家庄(?)国墓地二号墓出土,通高18.6厘米,首至尾长30.8厘米,腹深9.7厘米,重3.25公斤。盂鏙形似貘,体态肥硕、丰满,腹身微垂。貘昂首,吻部较长,向前伸出,顶端有方形流口,圆目有神,两卷角倒竖,四兽形蹄足较短,臀部有半环形尾。盂鏙中空,背部开阔,上有方形尊口,口上有四角圆椭的方盖,盖与体以环相连。盖上立一老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旁若无人,似在缓步前行;虎背微屈,长尾托地,全身强健,充满力量。盂鏙两肩胛及后臀处饰四组卷体简化凤纹。方盖内壁铸铭两行八字:(?)白(伯)匄井姬用盂鏙。盂鏙于墓主右侧棺椁之间空当处与盘叠放在一起,推测应是水器,功能类似盍、匜等器,而其自铭盂鏙,是否是新类型的铜器有待进一步探讨。动物造形的青铜器在(?)国墓地比较常见,其造型纹饰很有特点,这是(?)国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又一大特色。该器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本栏目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协办)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简介  相似文献   

10.
西周晚期通高31厘米、口径32.5厘米、腹深29厘米、腹底径14厘米。2006年11月8日宝鸡扶风县五郡村出土。两件,器形纹饰、规格完全相同。敞口,方唇,束颈,溜肩,深腹下敛,平底。纹饰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肩部;肩部一周重环纹,腹部饰一周连续三角纹,直线纹地。器内壁铸铭14行112字。铭文大意:周厉王五年正月的一天,因琱生家族大量开发私田及超额收养奴仆被告发,朝廷指派召伯虎查处。琱生给宗妇幽姜(召伯虎之母)送了一个虎,请幽姜以宗君幽伯(召伯虎之父)的名义在召伯虎面前为他说情,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琱生送给宗君一个大玉璋,…  相似文献   

11.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12.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劲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的龙纹。  相似文献   

13.
在WindowsNT系统下,建立一个无盘Windows98工作站的网络系统,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先安装Win-dows95无盘工作站,再安装IE(4.0/5,0),然后将启动画面logo.sys的内容修改为Windows98,使之成为仿真Win-dows 98系统.方法二:通过配置WindowsNT服务器下的 DHCP和 PXE,借助有盘Windows98进行安装,使网络系统成为真正的无盘Windows98工作站。  相似文献   

14.
清晨的山中,一条河流静静流淌。 有一只苍蝇在河面上方飞旋.它离河面仅几厘米。河里有一奈鱼,它想,如果苍蝇再飞下来两厘米,我就可以跳起来吃掉它了。在岸边潜伏着一只熊。它想,如果苍蝇再飞下来两厘米,那条鱼就会跳起来吃掉它,我就可以)中过去好好地享受鱼肉了。  相似文献   

15.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16.
克山县出土的铜犁铧和铁车车官的地点,南距乌裕尔河北岸约2.5公里,北距齐北铁路干线约300米,东南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金代蒲裕路”故城遗址约4公里。该犁铧呈黄褐色,为双范对合一次铸造而成,呈等腰三角形。通长29.5厘米,宽27厘米,边厚0.6厘米,重2.6公斤。器身保存比较完整,表现基本无锈蚀,两侧边刃呈弧形,各边长为35厘米。前尖钝圆、向上略翘,正面銎部突起似一袋状浅窝,长11厘米,高6厘米,俯视呈半月形,表面漫圆无脊。尾部两翼略残,中间呈内弧状,两翼上方有一圭形横乳,长5厘米,宽7.5厘…  相似文献   

17.
1995年4月14日扶风黄堆60号西周墓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钮高0.9厘米,长1.8厘米,重0.096kg。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形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很像茶杯盖。  相似文献   

18.
(一)塑料软盘旱育秧。(1)备好苗床和营养土:选择靠近水源的肥沃旱地或菜园地,按旱育秧技术要求施肥,整地,做好苗床,床宽以竖放两盘或横放4盘为宜,一般1.3米左右,秧床间留30-40厘米工作道.床面整细整平,以保证盘与床面能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19.
i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出土。编钟甲:通高28.8厘米,甬长9.8厘米,舞修13.2厘米,铣间16.2厘米,重4.35公斤。编钟乙:通高33厘米,甬长11.1厘米,舞修16厘米,铣间18厘米,重6公斤。编钟丙:通高34厘米,甬长10厘米,舞修18厘米,铣间21厘米,重7.25公斤。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信钱”与吕不韦蔡培桂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古货币,青铜质,圆形方孔,直径2.4厘米,穿宽0.7厘米,重3.1克。币面无内外廓,背面平素,模铸,穿之两边铸有两个先秦古文体字,币文上下铸一“”形纹样,其四周都与币之外沿相连。币面磨损已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