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指归:现代文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继凯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暨新文学浪潮,从一开始便将现代文化的两个主角“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推上了前台或先锋的位置,而新文学作为这种新型文化的媒体及创造物,则受到了“五四”人或现代人的高度重视。正...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女神》中的有些诗句是很难理解的,如“一的一切”,“一切的一”,而不少作品选本的注释又多有错误,更是增加了自学的困难。其实,《女神》中的疑难诗句,都是郭沫若受了泛神论的影响而写成的,带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弄清了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这些诗句就不难理解了。泛神论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整个宇宙世界是一种自本自根的客观存在,并非由外在于自然界的“神”所创造。它认为,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都是这种客观存在的表相,表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与矛盾,便由运动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创造力。这种创…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麻天祥教授以他的《指月——麻天祥随笔初集》见示,并嘱作序。我马上想到孔夫子的话:“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虽治哲学有年,但于佛学涉猎极少。所知极浅,实在不敢信口开河,对天祥教授的著作妄加评骘。然而翻开书稿,我立即被吸引到了字里行间,不由自主地读下去了。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我蓦然改变了念头,  相似文献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光照日月,气吞山河,成为许多爱国者的人生座右铭。与文天祥同时代的陈文龙,在被元军押送临安途中,也留下“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心无地知”的诗句,同样光彩照人,气节崇高。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旨奉重修”福州台江万寿“尚书《陈文龙)庙”时题刻的石柱对联中赞颂陈文龙:“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作为…  相似文献   

5.
张效房 《云梦学刊》2009,30(6):8-11
麻天祥随笔初集《指月》近期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的诸多学术著作之外的通俗的感怀之作。嘱我作序。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我们医务工作者同样感同身受,所以并不显得陌生。加之,一则我是从老河大(河南大学)走出来的,1939年考入医学院,1945年毕业后历任助教,1949年分校后离开。  相似文献   

6.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江西吉安人;陈文龙门232—1277).福建莆田人。他们都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将、抗元爱国民族英雄。丈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使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光照日月,气吞山河,成为许多爱国者的人生座右铭;与文天祥同时代的陈文龙,在保卫福建兴化城悲壮的战斗中.战败被俘后.被元军押送临安途中.也留下了“项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坚降旗。一门百指沦青尽,谁有丹衷天地知”的诗句,同样光彩照人,气节崇高。为纪念这位‘“如水行地.如日在空”.忠贞正气,宁死不屈的乡贤.自明洪武直至清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7.
我读到一位香港资深作家的鸿文,它虽然不足千字,却有如豹皮般*谬误斑斑”!并且,作家对逻辑的思维方法存有颌大的误解和缺乏科学的求真精神。该文很具代表性,因为其他不少作者也有类似的观念、思想,并不时发表为文,致使广大读者深受感染和误导。现因限于前幅,我只搞引其中一小段,略作评析,以就教于读者。1.摘引有一个“包顶颈”的批评家,名叫朱隗,最喜欢吹毛求疵。他看到诗句“桃花少人事”,便马上指为“不周延”,批评说:难道李花便特别忙于应酬?他看到另一诗句“秋声午夜真”,也一样认为“不周延”,批评说:除了午夜秋…  相似文献   

8.
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传布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渠道、新窗口(如果你足够时髦的话,还可以说是新界面)。于是,过去写在纸上的小说,纷纷搬上了银幕、屏幕。这个“搬”的过程,有一个专门术语,叫“改编”。《西游记》被改编,《水浒传》被改而编之,《三国演义》被改之编之,现在,《红楼梦》的电视版也正在制作过程中,有关话题也多起来。  相似文献   

9.
(一)宋人“平淡”诗况是与梅尧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①的诗句是宋人“平淡”诗观中的经典表述。关于梅尧臣“平淡”诗风的主张和实践应从其与“西昆体”为代表的宋初诗风的比较中去把握。来人有一段关于梅尧臣诗歌地位的精辟之论:“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②这“古淡”是梅尧臣自己的主张,欧阳修有诗载:“子(梅尧臣)言古淡有其味,大羹岂须调以养。”③“方谈”也是其他诗人~致推尊的境界。如欧阳修认为“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④苏舜…  相似文献   

10.
“秀色”,一个多么鲜丽的词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然而,由于“美丽的胴体”(?)频繁展览,“秀色可餐”的胡侃不绝于耳,“秀色”被污染了,贬值了,甚至变得惨不忍睹了。所以一见《秀色》(《小说月报》1997年第3期)篇名便觉扎眼,怎么,当年写《哦,香雪》的女作家铁凝也赶起时髦来了?于是,怀着几分好奇、几分挑剔阅读作品。随着文字的流动、画面的转换,人物的凸现、主题的清晰,我越来越觉得错怪了铁凝。《秀色》与觊觎、玩赏“秀色”之作不同,确实给人以“猝不及防之感”,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铁凝:《我看短篇小…  相似文献   

11.
道德: 经济活动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特别是经过“边际革命”,逐步将其理论建立在了“经济人”或“理性”的基本假定上面。有了“理性”的假定,经济学家便致力于建立经济学(几乎是关于市场交易的学说)的更加简化也更加精美的数理体系。以阿罗和德布鲁为代表的经济学的现代体...  相似文献   

12.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厚此薄彼?──评陈永明的“人身攻击”(香港)黄展骥1.光看书名便……胡秋原写了一书《逻辑实证论与语意学及殷海光之诈欺》。陈永明(美国大学逻辑学讲师)光是看书名,便判定胡最少犯三种错误之一:(1)人身攻击;(2)思路不清;(3)中文程度差;并说,任一都...  相似文献   

14.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拜上帝会冯云山为寻找反清根据地,来到广西农村,当他踏上崎岖山路进入桂平紫荆山谷时,应时应景,百感而发,于是吟了一首诗:“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触景生情,正是写下他此时的心情。见有编造太平天国诗集者,将它列为冯云山名下,但此诗并非冯云山作。钟文典教授的《太平天国人物》(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也称.此诗乃借用《水浒传》第四十三回的“李逵迎母”诗,只改动了前三句的五个字。按《水浒》在李逵为母寻水发现一溪好水时,所引用诗句…  相似文献   

15.
前言“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或思考方式)雄霸大陆数十年。世人(包括古、今、中、外)本来喜爱犯“不当二分法”(又名“极化思考”谬误),添进这“方法”,这个谬误便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这个“一分为二”的哲学不同于西方逻辑学里的“不当二分法”。所谓“不当二分法”,就是不正当地忽略了两极之间的第三者:“中介”“中间形态”,把“不当二分’误认作“正当二分”,把“三”误认作“二”,迷失了第三个框框,犯了“假穷尽”谬误。我早在60年代初在大学担任逻辑课时,非常重视并经常讲授这个西方的“不当二分法”而轻视“一分为…  相似文献   

16.
天上徽州     
清乾隆时著名诗人黄仲则这首诗中的“新安”,即为高处于钱塘江源头山地的徽州。诗句写出了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道出了人们心目中对这片神奇土地——“天上徽州”的崇仰与向往。  相似文献   

17.
“上帝创石”悖论──与沙青教授商榷[香港]黄展骥经院哲学家们总要绞尽脑汁,宣扬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全能”包含“全知”,本可省略后者。但“全知”极具重要性,特别标出也是不错的。)于是,无神论的哲学家们便提出一个问题: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大石,连...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以牧业为主,享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有很多不同。每个哈萨克人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喜事。一、“喜而达汉娜”是婴儿出生之日通宵达旦举行的文娱赛歌习俗。哈萨克族每一名婴儿来到人间时,便向他(她)父母(或爷爷、奶奶)报喜,报喜人便可领取为他准备的礼物(或钱),称之为“直引取”。以牧业为基础并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中有很多富有经验的接生姿,孕妇生孩子时,身边的接生婆(有时是男人)将剪断婴儿的脐带。哈萨克…  相似文献   

19.
论张东荪与冯友兰对理学的不同解释舒文,张耀南一九三九年,冯友兰(1895—1990)《新理学》一书在上海出版。这部书的主要工作,是改造旧理学,建设“新理学”,其所用的工具便是柏拉图的“理念”(Ideas)和新实在论的“共相(Wniversals),在...  相似文献   

20.
导论1989年,世界银行言及非洲当时的情况,称之为“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从那时以来“治理”一词便广泛地和发展的政治,尤其是和后殖民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世界银行,1989年)。而虽然在这份文献中它常常被简单地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governability),有一层却也是清楚的:这是为寻求某种新的办法来界定国际关系而作出的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国家,而且也涉及非国家或绝对非政治的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机构以及多国公司。看来,这就为一种语言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