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在叙述英雄时,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模式化窠臼,采用了在英雄传奇中融入英雄主义伦理化叙事、日常生活原生态叙事及民间诙谐狂欢化叙事等策略,在解构中建构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英雄形象,给艺术审美活动带来新鲜欢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东亚流行的野女掠男母题,当起自中古佛经中的海外异类结亲母题。但故事在中国误读过程中进行了新的“性别置换”,多体现为男性主人公因祸得福,实为一次带有男性“艳遇”性质的行为,仙话理想色彩十分鲜明。母题体现了华夏中原人与边缘地区交往的心态,突出了故事发生地区的边缘性。明清小说野史叙事主要表现为:1.南方野女变得友好了;2.她们往往还具有中原人一样的敬孝、忠君等伦理观念;3.“野女”形象往往为佐助平叛英雄立下战功的女将领。  相似文献   

3.
运用母题、类型比较方法,从比较古罗马小说《金驴记》和唐人传奇《板桥三娘子》人手,追溯“人变驴”故事类型的流变与发展,分析人变驴故事类型在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4.
貂蝉“连环计”故事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貂蝉“连环计”故事来自民间,之后被文人接受。元明时期,“连环计”故事备受欢迎,主要体现在文人与民间在创作上的有意偏好、戏曲选本对《连环计》杂剧和《连环记》传奇的浓厚兴趣和《连环记》传奇的备受赞赏三个方面。“连环计”故事具体地说,实际上是历史加计谋加美女的故事。文人与民间对由这三种因素组合而成的“连环计”故事的喜爱,体现的是重史、尚智、爱美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传奇志异诗是以奇人异事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它们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会依据基本事实补充合理的想象,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着很浓厚的传奇、志异色彩。传奇志异诗在宋代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宋代诗人对故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注重对“奇”、“异”的凸显,有意识地营构曲折的情节,并发展了代言叙事的故事模式。传奇志异诗在宋代的繁荣,不但直接体现了宋诗叙事性的增强,而且反映着诗歌叙事传统在宋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以陶渊明所撰《桃花源记》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山洞故事母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安全问题的长期性焦虑,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安全思维的保守性与消极性特点。《桃花源记》问世以后,这种"洞思维"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山洞故事"也被广泛地复制出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山洞故事母题"。这种山洞式的安全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进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与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由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但它与中国学术传统———考证研究相结合却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也使“母题”研究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9.
民间叙事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体现为叙事母题的不可随意更改和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叙事的“本真性”特点,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众真实的生活。以刘三姐传说为例,在古代文本被整理、记录的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民间叙事文本中被加入记录者隐藏的叙事,目的在于重塑与民间叙事不同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声音。因而在叙事文本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话语和声音。  相似文献   

10.
林刚 《南都学坛》2003,23(2):56-60
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在吸取前代文学各种艺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艺术渊源是史传文学和说话艺术。史传文学的思想精神、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多为英雄传奇小说模仿、借鉴。说话艺术在篇幅上为英雄传奇长篇化提供了条件,“小说”含义的扩大化为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用的技巧和手法也为明清英雄传奇所效法,讲述故事体制上的特点则直接影响到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分章别回”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始终在追求一种现代性因子,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叙述革命的神话,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中,隐匿在革命书写背后的却是传统的模式化叙事。在革命书写和传统模式之间的徘徊,成了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一个叙事策略,也是主流意识和民间资源进行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3.
“支嘎阿鲁”史诗,除有着其他英雄史诗所具有的英雄奇特诞生母题、与恶魔争斗和征服母题、英雄的神奇婚姻母题、英雄救母母题等外,作为彝族英雄史诗,还具有明显区别于以蒙古—突厥英雄史诗为代表的、自己独特的英雄史诗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彝族“支嘎阿鲁”的英雄业绩在于个人的创造与对部族的拯救,而非部落的掠夺与复仇,体现着南方英雄史诗的文化英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记载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对此 ,历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 ,论证了“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传说的观点 ,指出“野合”就是指非正常性关系 ,但这并非是有意丑化圣贤 ,而恰恰是民间沿用描述英雄或伟人出生时常用的叙事模式 ,将孔子的出生传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身型虎故事由两大核心母题构成,即“虎皮”母题和“虎文”母题。其中“虎皮”母题展示了下层文化主体投射在人生旅程中的祈福心理与巫术效应;“虎女”母题则呈显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畸要审美和生殖崇拜心理,透视了我国古老文化元素不朽的生命魅力与深远意义。对化身型虎故事的母题研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虎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成婚考验”是多发性、多重文化意味的叙事母题。今存汉语文本最早一则“比武招亲”故事,来自中古佛经。比武招亲情节性强、易于构成悬念,体现了一般性的民间习俗仪则,还多方面地表现出江湖亚文化伦理精神,有着多样性的认识价值。该母题使侠文学世界平添了不少喜剧氛围,给英雄命运增加了幸运因素,整个故事遂带有浓郁的史诗色彩。女性比武招亲往往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小姐有婚配理想化追求,小姐父母同意女儿择婿,女方往往是武术世家,有经济实力,在当地有较大势力,求亲男子要以武德服人,等等,实际上,招亲比武胜败,多操纵在比武女性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17.
以《心灵史》为标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 ,《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 ,一方面 ,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 ,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 ,另一方面 ,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 ,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新英雄传奇以当代新英雄为表现对象,借用古典"传奇"艺术进行创作,其"传奇"性主要有4个方面:(1)神鬼之奇。新英雄传奇以神话、传说及人物的写意化描摹来营造虚实相生的故事氛围;(2)人物之奇。侧重强调、夸张新英雄异于常人的行为能力;(3)庸常之奇。以大量偶然、巧合因素使日常生活传奇化;(4)文章之奇。从语言、修辞、艺术手法等各方面表现战争英雄的精神风貌。新英雄传奇利用古典传奇进行现代启蒙,形成了奇幻相生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指出了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作意好奇”、叙事委曲、语词华丽。然而唐传奇中也不乏风格刚健、精炼简约、颇具“风骨”审美特征的小说。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关羽故事的传承变异过程中,秉烛达旦和关斩貂蝉为不见于元明文人叙事文本,而屡见于民间叙事文本的两个故事。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分析可知,民间叙事叙写的目的是为突出关羽坐怀不乱、不好女色的形象,其背后体现了民间叙事英雄不好色的民间观念和感性精神,同时也反观了文人叙事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