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样态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主要方面是“厌讼”心理,“厌讼”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性诉讼观念。但是,在中国古代,“厌讼”观念不是绝对地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方也曾出现“好讼”、“健讼”情形。究其原因,传统中国民众“厌讼”、“好讼”及“健讼”这些诉讼观念具体样态的出现均根源于其时其地民众的趋“利”心理。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陷入困境。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厌讼主义”有必然的联系。本文认为,“厌诉主义”的形成是历史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目前仍存在着“厌讼主义”形成的原因,这是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不能正确对待行政诉讼的观念基础,因此,为了行政诉讼的健康发展,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打碎稳定封闭的农业经济,破除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形成权利本位的政治结构,变革和法交融的意识形态和法刑合一的司法观念,消除“厌讼主义”的根源,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受儒家经典思想“和谐”“无讼以求”“无讼息争”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强的厌讼思想,认为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贱讼”“耻讼”“厌讼”的心理.但笔者经过长期对法文化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并没有“厌讼”的传统,相反特别地喜讼,而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厌讼”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界的认知错觉.  相似文献   

4.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资料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诉讼观念。本文着重指出:过去法史学界一般断言的中国人“无讼”观念,实质上主要反映了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厌讼”、“惧讼”观念,则主要体现了大众百姓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的诉讼意识,并以明清小说资料揭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周易》与中国法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与联系,讼卦更是研究中国传统讼观念的独特视角。通过讼卦研究讼的产生,讼的影响以及应对讼的方法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讼文化的理解。导致诉讼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经济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心理影响;讼卦认为讼行为总体上是"终凶"的,"不亲"的;具体而言,讼是无德的表现,讼能够引发社会的纷争,以下犯上之讼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及时终止诉讼也可能带来吉祥,而讼卦中还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清官情结。应对讼时,一方面要怀着警惕,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强调君子要积极进行准备以讼对讼的发生。总之,对讼卦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审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讼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社会中,苗族民众的诉讼心态是以"厌讼"为主要内容的。苗族民众的"厌讼"心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厌讼"心态具有巨大的心理惯性,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必须要适度考虑传统"厌讼"心态的历史影响以及当下民众的诉讼心态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有厌讼的传统,这一观点被广为认同,但“厌讼”一词有其自身的缺陷,“非必要诉讼”是对“厌讼”一词的矫正。非必要诉讼是指在案件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争端当事人作出非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诗是周代乐制中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是"功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及诗"时的不同表述."功成作乐"表现的是乐以功德为价值取向,"乐以道志"即乐以功德为表现内涵."诗言志"即"乐以道志",与"功成作乐"的核心内涵一致.作乐以功德为基础,故诗也以歌功颂德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诗只能言"志".言"志"于主体来说,表现为美、刺两个方面,即对功德的歌颂和对违德的讽刺,以保证和维护功德的实现.孔子的诗论,包括他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王者迹息而诗亡",还有<毛诗序>亦都是从"功成作乐"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讼”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无讼”导致的“厌讼”心理 ,则构成了国人逃避诉讼、私下调解的深层心理根源。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体制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厌讼”心理产生的根源 ,或可为研究如何消除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撤销权辨析     
撤销权作为形成权的一种,在民法中多次出现,但其意义迥异。要约的撤销属于意思表示的撤销,允许撤销要约,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主要因程序上的欠缺而使之可撤销;债的保全中的撤销主要是从维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而赋予债权人的撤销权。在不同情况下,撤销的概念、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均不同。  相似文献   

12.
企业社会责任(CSR)涵盖了不同领域,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不同领域的关注重点各有差异。因此,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不同领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一种新来源。构建一个包含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维度、感知质量、企业形象以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概念模型,探索不同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感知质量和企业形象作为中介变量的合理性。运用SPSS 20.0和AMOS 21.0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感知质量和企业形象在不同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用。  相似文献   

13.
狄德罗在<自然权利>中使用了"公意"概念,意指每个人身上理性的纯粹表达.卢梭在<日内瓦手稿>等著作中对狄德罗的"公意"概念加以批判,并赋予此范畴不同的内涵,因此,学界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卢梭的公意并不符合卢梭本人使用这个概念的意图,必须加以拨正.  相似文献   

14.
票据行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也以意思表示为其核心要素,而此种意思表示须通过"票据"这一有价证券实施,因此,具有不同于民法上一般意思表示的性质,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则。根据票据行为二阶段说的观点,票据上意思表示由债务负担意思表示与权利移转意思表示构成。债务负担意思表示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涉及多方当事人,具有单方性、要式性、无因性和独立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其构成适用特殊的认定标准;而权利移转意思表示是对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仅发生在直接相对人之间,可以直接适用民法上意思表示构成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5.
企业品牌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品牌的一般概念就是冠以企业名称的品牌,这一认识是不够全面丰富的,企业品牌不仅仅是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品牌,它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代表,有着产品、文化和市场价值的不同角度的内涵。其中产品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具有不同的表现模式;文化层面的企业品牌渗透在产品之中,有着高于产品层面的内涵;市场价值则是企业品牌内涵的终极表现。  相似文献   

16.
行为是刑法中犯罪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关于什么是行为,目前学界却远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主张从刑法规范的立场出发,在犯罪客观要件中研究行为概念,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是指人的意思可以支配的违反刑法规范的侵犯法益的身体动静;行为具有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和违法性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伦理学视野下,最一般意义的同意是同意者基于自己的意志自由,以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对被同意者提出的要求、建议或意见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表示。除了一般的同意概念之外,还有次一级的概念如明示同意与默示同意、假设同意与推定同意以及拒绝同意、撤销同意和非同意等关联概念也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次一级的同意概念,应当在理解一般意义的同意概念基础上依据其所在特殊情境予以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18.
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首次提出了交际意图概念.该概念与语用学界随后的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之间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且在外语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层次梳理了安全食品的消费者购买倾向动因研究,并结合中国本土相关研究的实际背景,提出了开展中国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购买动因研究的建议:(1)注重基于中国的现实背景对安全食品概念的内涵进行厘清和界定;(2)注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安全食品的消费者购买倾向进行研究;(3)注重从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等方面来开展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动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