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哪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顺应论看英文广告语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指出广告语的翻译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即顺应目的语受众的情感和信念等心理世界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社交世界因素,以及时空等物理世界因素,使得译入广告语在他国市场产生其预期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顺应理论框架下,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因素顺应两个维度对翻译转向进行探讨,提出在语言和文化结合的前提下进行翻译的综合性研究,并试图总结几点有价值的启示,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英亲属称谓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文化语境在亲属称谓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作用。在顺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要把翻译过程放在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出现文化信息的传递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6.
语境关系顺应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以维索尔伦动态顺应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语境动态顺应论,指出语境动态顺应论实际上就是译者为了追求原语与译语的等效而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各个层面所作出的有意的改变和适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从语言语境的顺应、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三个语境层面的顺应来着重探讨公示语翻译。  相似文献   

8.
维什尔伦(Jef Versehueren)提出顺应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我们用顺应理论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语境关系顺应来研究《骆驼祥子》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9.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指出广告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过程,为了实现广告的目的,广告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顺应论框架下的旅游语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为顺利实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通过原文了解作者提供的交际目的,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有目的选择语言结构而传达的原语文化和交际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顺应译人语的文化语境和交际规则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的翻译与语用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亲属称谓不但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有许多共性 ,也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本文简要分析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现象与原因 ,并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亲属称谓的汉英互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的亲属立法,关键是要转变长期以来占据我们思想的传统意识,给我国亲属立法在民法典和民法体系中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是亲属立法健全制度建设和条款设置的前置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从亲属法的权利基础定位、内容定位及价值定位等方面分析论证,强调要树立权利本位思想,限制公力干预;要注重亲属、婚姻的自然性的权利;要增加亲属间的身份性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诚实地面对人间苦难和生命脆弱,通过描述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三山湖旅行,把"一个人的夜晚"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意味深长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困苦与悲悯、爱愿并存的奇妙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以宏大的全球眼光、赤诚的爱国主义深情,既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积极谋求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又坚决捍卫中国战略利益。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战略利益论”。  相似文献   

15.
语言在不断的变迁中。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每个时代都存在特殊的具有标识时代意义的语言或词语。时代标识语具有时代性、高频性和近代性的特点,时代标识语的形成与所处时代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发展、媒体传介和文化因素都有关系,时代标识语的本质是人类对社会语境的认知产物。  相似文献   

16.
称呼语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其语用特点十分浓厚。称呼语可以分为面称语和背称语。文章旨在论证英汉面称语的实施模式、语用功能、转换,以及影响这一言语行为实施的制约因素。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一言语行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亲属称谓集中地反映了宗法制社会的习俗,同时也带上了显著的地域文化色彩。笔者拟通过分析以"妈老汉儿"代表的四川方言亲属称谓合称用法,从而说明巴蜀文化与四川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异化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正是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陌生朋友》。本文在阐述作家独到创作手法的同时,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及其摄影爱好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以及人们在冷漠的世界中对人间温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创造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等意象方法。在东学西渐视角的关照下,分析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的渗透,考察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与中国诗歌的联系,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相通的契合点,从而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