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性的“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在这种元气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张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以前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传统,建立了比较完备、比较深刻的气一元论体系;二是以气一元论为武器,批判了道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将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自在”的阶段提高到“自  相似文献   

2.
荀子分析、批判先秦哲学,提出“隆礼”和“法后王”,在孔孟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主张性恶说,认为道德规范和礼义制度是后天的,并非与生俱来的;认为天地自然界是物质的,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控制自然,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形体先于精神活动,提出耳目等器官获得的认识和使“心”保持“虚壹而静”两个认识层次,形成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哲学观奠定了战国时期建立统一封建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王夫之在批判历史上流行的各种唯心史观,继承前人历史观中富有唯物主义意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观方面,王夫之认为我们的祖先起源于“植立之兽”,近乎科学地探讨了  相似文献   

4.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一位历史主义学派的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他原属批判理性主义学派,后来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名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理论。他自称其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自己的学说称为“精致的证伪主义”而将波普尔的学说称为“朴素的证伪主义”。同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理论评价观相比,拉卡托斯的  相似文献   

5.
墨子生活在我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他出身于劳动者,当过工匠,自比“贱人”,能制造一些简单的机械,具有手工生产技术。他的门徒大都是来自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的言论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在批判“儒家”学派的斗争中,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尤其是在批判孔子的天命观和先验论的过程中,阐发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言必立仪”的“三表”  相似文献   

6.
叶秀山同志在《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观》(见哲学研究丛刊《外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一文中,指出了赫拉克利特在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发表了关于早期希腊哲学中几个主要学派的内在关系的见解。他说:赫拉克利特“是古代希腊哲学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在古代伊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总结式的学派。赫拉克利特批判地吸取了米利  相似文献   

7.
<正> 对俄国“造神说”和“寻神说”的批判,是普列汉诺夫在二十世纪初所进行的重要理论活动之一。他结合对“造神说”和“寻神说”的批判,深入地考察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作了具体的阐明和发挥。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观点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康德对Lücke的含义有着模糊甚至冲突的表述.因此,BryanHall以重构过渡11中的“以太证明”为依据,反对堕落说和裂缝说,支持漏洞说.但是,Bryan Hall的解体模型没有明晰“以太证 明”和“以太演绎”的不同以及二者的逻辑承接关系,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用“以太演绎”的逻辑结构完善Bryan Hall的解体模型是解决问题正确路径.以此证明:“堕落说”是错误的,漏洞说和裂缝说可以和谐共处,《遗著》是批判哲学中“漏洞”和“裂缝”的修补,是理解批判哲学体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中的诸多经验和体会 ,通过英译本和中译本的对照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在翻译外语哲学文献上的优势 ,展望了现代汉语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国际性语言的前景 ,向哲学界提出了“让哲学说汉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 王船山批判地总结了中国传统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整体思维方法、阴阳互补方法、天地人相统一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改造和整合,形成了与他的朴素唯物辩证法体系相结合、具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夫之继承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宋明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见解,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王夫之的“体用不二”思想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体用”范畴作点探索。一“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以来哲学家们通过“体用”之辩,逐步加深了事物运动原因的认识。其正确结论是“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12.
<正> 《周易外传》堪称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早期的“哲学宣言”。在这部重要论著中,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当时“天崩地解”的政治大变局、厕身反清斗争的坎坷体验和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借助对儒家经典之首——《周易》的“推故而别致其新”的解释,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传统哲学中所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深入批判历代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积极的思想成果,从而形成了富有“破块启蒙”特色的、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体系蓝本。  相似文献   

13.
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史学》而启动的“史界革命”至今历时一百一十周年.这场革命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却至今未能得到学术界清算.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对《新史学》所信奉的“线性进化论”及其“四弊二病”说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丽藻片谈     
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在语言方面比较地强调朴素,不太重视丽藻。这情况,跟古代文论家们的某些说法有关。比如,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绘事后素”;杜牧说的“辞愈朴而文愈高”;袁宏道说的“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夫质犹面也,以为不华而饰之朱粉,姘者必减,媸者必增也”,等等,都是我们强调语言必须朴素、不可华丽时常常引用的话。因此,为了正确对待文学的语言,考察一下古代文论家们有关丽藻的一些论述,是有意义的。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反对丽藻、崇尚质朴的论述较多,有时甚至发展到用行政力量达到这一目的的程度。比如隋朝,据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载:  相似文献   

15.
在王学开始盛行时,就有人出来对它进行批判。首先举起批判旗帜的是罗钦顺和王廷相,他们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继他们之后的,则是陈建以朱学的观点对王学的诘辩。(一)陈建的生平和《学?通辩》的问世陈建(公元1497—1567年),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县)人。“自幼纯心笃学”,年十九,其父病卒于广南府知府任所,年二十三补邑弟子员。嘉靖七年(1528年),年三十一,中举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中“理在事先”说和“理在气先”说,力倡“天下惟器”说,实现了世界观视域中由穷理尽性的价值理性向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的转向,体现了清初儒学重实学的特色。他批判“知先行后”说和“知行合一”说,力倡“行先知后”说,实现了知行观视域中由重知轻行的价值理性向重行的工具理性的转向。他批判“存理灭欲”说,力倡“理寓欲中”说,实现了人性观视域中由存理灭欲的价值理性向理欲和合的工具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是指天道与人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王船山天人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些粗浅探讨.一、王船山在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中,强调“理通而功用自殊”,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船山在阐述“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方面,批判了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命论”思想,对天与人都作了唯物的解释.他讲的“天”是标明物质规律性及其客观性的“天”。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日天.呵《读四书大全说》卷九)所谓“势”,即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王船山说:“…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夫之的哲学、史学思想,学者论述不少,而对其趋时革新的政治思想,似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他论史、论政,坚持“因其时而酌其宜”、“趋时而更新”,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也反映了这个特色。第一、主张地方适当分权。王夫之总结了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鉴于明朝的覆亡,主张地方分权,使下层统治者,便于因时因地制宜。历代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19.
有的唐诗研究者认为,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诗风上是倾向守旧,爱好齐梁的.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帝京篇序》中,太宗总结了周秦以来历代帝王覆亡于骄奢淫逸的历史教训,主张以尧舜俭朴之风改变秦汉以来的奢淫之弊.与此相适应,在诗歌音乐上,也主张用远古淳朴的“咸、英之曲”,改变六朝以来的“烂漫之音”.音乐诗歌都要“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这都可以看出,太宗正是要以朴素实用的观点来纠正梁陈“释实求华”的形式主义诗风的.这是从政治改革的高度来论诗文改革的一篇重要文论.这篇文论,对梁陈形式主义诗风的批判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它不  相似文献   

20.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们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取舍也各有长短,因而在吸收和批判“佛性说”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风格。对于这一点,二程虽然心照不宣,从未公开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已经在南宋以后朱熹与陆王学派的斗争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说: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确定了理学思想的基本格局。二程之间的不问点,只是理学内部的两种倾向,作为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是由二程在以儒学为骨干、兼收佛老思想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一.在“性即理”命题上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佛性”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宇宙一切法的本源;(二)“佛性”包含在一切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