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剩余收益评估模型控制IPO公司的内在价值,对我国创业板IPO过程中承销商的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背景下,不完善的声誉机制无法约束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承销商第三方认证功能弱化,发行价格偏离内在价值,不能有效降低发行人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发行人和承销商的利益趋同.在发行价格与抑价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的情况下,配合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高报价策略争取配售份额是询价投资者的占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实证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的IPO定价、初始回报和长期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是在自由定价还是在管制市盈率的条件下,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和初始回报都没有影响,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IPO公司的长期回报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BSV模型及其扩展的IPO价格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心态模型,讨论了在目前我国IPO询价机制下广大中小投资者行为对IPO价格形成的影响.本文借鉴BSV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了中小投资者的基本心态模型与扩展心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两种模型下中小投资者对IPO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得出了基于两种心态模型下的IPO价格表达式,从理论上剖析了基于我国中小投资者心态模型的IPO价格形成机理,以期对发行人和承销商确定较合理的IPO价格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下询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策略选择,构建IPO定价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询价制下IPO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策略行为的演化均衡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差异决定了三者的演化稳定策略:1)如果发行人如实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益,那么之后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将选择粉饰业绩,进而导致IPO市场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投资者是追求风险报价还是价值报价,取决于新股发行定价与上市后价格之间的净抑价,因而只有压缩风险报价下的净抑价空间,才可能使投资者回归价值报价;3)对于承销商来说,一方面承销收入激励其提高新股发行价,另一方面声誉约束其高定价,因而只有当掠夺的抑价利益不能够抵消声誉损失时,其才采取让渡定价策略,否则采取掠夺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5.
彭一郎 《经理人》2011,(3):50-51
IPO定价?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发行人心中最完美的方式当然是以最高的价格在投资者可容忍的范围内顺利发行,但过高的价格也许会吓跑投资者,导致发行失败。而过低的价格发行,也是定价失败的表现。IPO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行业热度、市场预期、投资者价格忍耐底线等等),事实上都超出了企业和承销商的预见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发行定价中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均衡角度出发,对IPO发行规模及定价进行了分析.为刻画行为主体对最大化利益的追求,本文构建了相应的IPO发行定价模型,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各方利益均衡时的IPO发行规模及发行价格.模型显示IPO定价不仅与IPO公司资产价值有关,而且与融资项目预期收益等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笔者选取沪深两市99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总股数、首日市盈率变量对IPO定价具有显著作用。其中,总股数对IPO定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A股流通股数、承销商声誉和公司所属行业指标对IPO定价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0~2005年353家IPO公司及1323个分析师定价预测的观测值,研究了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意见分歧以及分析师跟进的人数对公司首日上市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定价预测的一致性与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并能很好地解释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这表明分析师预测的价格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作为公司IPO上市首日价格的估量。此外,我们的研究还为分析师意见分歧作为风险衡量替代的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并发现分析师人数对公司首日回报率的影响是抑制股价非理性增长效应和不确定性拓展效应的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大客户在公司债发行定价中的作用以及承销商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与公司债发行价差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即使在控制内生性后依然成立,说明大客户对公司债发行定价具有风险效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承销商市场排名较低、承销费率较高、非承销团承销、承销商分类评级较低以及承销商不同时承销IPO组,说明承销商声誉能抑制大客户对公司债发行定价的风险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一大客户非政府背景、与企业不在同一省份以及关系不稳定,债券无担保、信用评级较低以及筹资用于偿还债务,货币政策紧缩与经济增长较慢时,大客户对公司债发行定价的风险效应更强。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客户与债券定价文献。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遏制新股炒作,沪深交易所于2013年底出台了相关规定将新股上市首日申报价格限制为不超过新股发行价的144%(本文将其界定为"IPO首日限价政策")。本文以2009~2015年1194家中国IPO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IPO首日限价政策对投资者"炒新"的影响。研究发现:IPO首日限价政策加剧了新股上市初期的炒作,它使新股表现出显著更高的实际首日收益率、连续涨停次数以及实际换手率;IPO首日限价政策也助推了次新股炒作,它显著增加了新股上市后的股价波动率、换手率以及股票定价,导致次新股股价长期居高不下,进而削弱了新股实际首日收益率与未来市场表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拓展性研究还发现,在IPO首日限价政策实施后,具有炒作概念的新股其炒作现象反而更严重;2014年推出的IPO发行定价管制与IPO首日限价政策产生了政策叠加效应,强化了后者的负面影响;此外,IPO首日限价政策还显著增加了新股上市后的股价同步性。综合来看,IPO首日限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事与愿违,它不仅未能抑制新股炒作,反而对投资者"炒新"产生了"刺激效应",不利于新股价格发现,并降低了股票市场定价效率。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IPO以及交易监管制度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在实践上则为完善IPO监管制度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