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唐书》“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是指它记载的历史比《旧唐书》要丰富得多,而文字却要少得多.但是,《新唐书》的许多“文省”是刻意为之,故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新唐书》在把一些史实重新改写时,不顾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有不同而将其硬扯在一起,亦被后辈学者所质疑和诟病.  相似文献   

2.
此篇文字浅显条畅,与口语相近,惟“媒人去数日”一节,颇有难理解处,曾引起学术界争论,至今尚未得圆满解决。其结症全在“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十字,十字通,则全节自迎刃而解矣。十字之所以难通,非作者故作艰深,实有误字之故。误字未正,而强以求通,必出于曲解而后已。我以此意求之,聊设一说,以请正于读者。“寻遣丞请还”一语,既无主语,“请还”二字亦殊不辞,毕竟遣丞者谁,所请何事,还于何所,全欠分明。按属辞之法,凡省主语者,必其主语已见前文,不俟说明,而读者自可意会者;否则亦须于下文点清,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  相似文献   

3.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荡”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荡”,“荡”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贵校85年第二期《学报》有考董小宛之死的《释“墓门深更阻侯门”》一文,作者顾启、姜光斗先生旁搜博引,诚有功夫。然对于吴梅村诗中“墓门深更阻侯门”句,其所考辨,多属诗句以行事,似有以旁证当本证之嫌,尚未触及该句诗的本身,故其结语,有容或待辨者。鄙意以为:一,就吴梅村该组诗题称《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并引》来说,已言小宛至死,乃冒氏之妾。吴与冒为同时好友,当悉其事,故其诗可视为纪实。二,至如诗中“墓门深更阻侯门”句,包括陈寅恪在内,前人多未就该句诗的本身作疏释,  相似文献   

5.
釋■     
长沙仰天湖出土战国楚竹簡遣策有■字,凡二見,一稱“■君之(纟足)衣”,一稱“皆■(藏)於一■之■”。此字又见(木仒)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战国楚竹简遣策,称“二■之■(乂丁),一■高之(乂丁)”;又可增一畫作(?),見(木仒)長  相似文献   

6.
一、“巴”为族姓,起于图腾 学林论“巴”,不外二端 前辈学者及时贤在论及“巴”的名称由来时,都可以各执一理,引为深论。但若概括起来说,似乎又可以归结为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形象取义,其中可细分为三。第一,说“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元和郡县志》卷34)此说于时、于情、于理都有望文而生义之嫌。第二说“巴”之本义为坝,此依蜀人语  相似文献   

7.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对“陆梁”一词,司马贞索隐称“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日陆梁”。张氏《史记正义》亦作:“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其实这二种解释都牵强。查陆梁一词,古人确作形容跳跃、嚣张、猖獗之义,如《文选》、杨雄《甘泉赋》有“飞蒙茸而走陆梁。”注引晋灼:“走者陆梁而跳。”可见很  相似文献   

8.
一“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我以为非《齐物论》本文,乃《庄》书外篇之羼入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这种情况表明庄学家们对于这二节还缺少  相似文献   

9.
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开山”的王国维,不仅是作出过“划时代的工作”的史学大师,而且是清末以来卓越的一代校勘学名家.王氏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无一不精,于版本、目录之学无不擅长,于史学、考古、古代文化皆深造自得,故每移其力其智于古文献之校勘,便优游其间,且创获丰硕.王国维一生以学术为性命,尤酷嗜校勘,曾自云:有时竟“以校书遣日”,从中颇获“快意”.赵万里检点王氏遗著,曾统计得其“手校手批书”达192种之多,其校识之书在眉端、行间、卷首、卷末留下大量眉批、夹注、校语、跋语,丹黄灿然.罗振玉在王氏逝世不久,齐集王家商议如何整理其遗著时就特地提到:王毕生尽力校勘,成绩极为可观.王国维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学术遗产,其于古文献之校勘是值得来者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总结的.但是这方面的专论一直甚为鲜见.固然经王氏校批之书许多尚未正式刊行,这方面的探讨有一定困难,然而还是有不少资料已公诸学林可供研究.故不揣陋识,撰作论略,以期引玉,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二”即“虫二”之说出自清禇人获《坚瓠集》载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风月无边”,祝枝山别解为嘲“妓湘英”为“虫二”,堪称当时汉字文化爆出的一颗新星。“虫二”的直解当回归“风月无边”,乃天人大美之赞,传用至今;而“风月无边”原为朱熹赞美周敦颐的准道学名言,但其主词“风月”才是“虫二”的原本。“风月”自古义涉相思、声色、风骚、风情等项,故唐匾祝释都有反道学倾向和讥刺朱熹之意。“虫二”的诞生及其在作家创作中上接《庄子》“之二虫”、《诗经》“虫虫”、《搜神记》“虎名大虫”等等,形成由“虫二”所吸附之文化“统一场”,进而影响当时和后世《金瓶梅》《桃花扇》《红楼梦》等有多种多样“虫二”“二虫”等演绎的描写,至《红楼梦》乃为“虫二”写风情爱欲的巅峰之作。但是“虫二”至今未被收入《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希望修订时能予补入。  相似文献   

11.
论贞观之风     
[“贞观之风”一直被后人称颂,而什么是“贞观之风”?专论者少,本文将之概括为“诚信待人,兼听纳谏”八字,作者认为“贞观之风”是唐太宗取得辉煌的武功和文治的主要原因。因其诚信待人,故得人心,竭力为其打天下治江山;因其兼听纳谏,故能集众智成大事,取得贞观之治。“贞观之风”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学说是朱子哲学思想发展和完成的关键.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无真切契悟,又因其混本心或良心发见之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发而为一,故其在中和旧说中所说的未发已发与《中庸》不符,朱子因此自疑而放弃中和旧说,并建立中和新说.朱子中和新说在本体上将“天命流行之体”及本心性体拆散而为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之格局,心体沉没;在工夫上,格物论无法正确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这样,本心失去其为内在而固有的道德创生之源之义,道德成为一种他律道德而被“减杀”了力量.本人赞同牟先生判朱子相对于宋明儒“大宗”来说为“歧出”,但认为朱子“歧出”的义理间架不是本体上理解太差的“误出”.牟先生认为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唯有“逆觉体证”一途,舍此别无他法,未免太绝对.牟先生一味强调自律道德,而轻忽他律道德,也有偏颇之嫌.  相似文献   

13.
2月中旬(一月),在惠州破庙,不堪僧家生活之苦,窃取其已故师兄遣凡(法名“博经”),在广州府雷峰海云寺的戒牒,及其师银洋二角逃走。自此便以戒牒所署的“新会慧龙寺赞初长老弟子博经”自称,并取法号“曼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吴越春秋》的体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向被目录学家拘囿在史类,但因其属辞比事,皆非马班史法之伦,故又不免多存疑窦。称其为“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者有之,指责作者“率尔而作”者有之,怀疑此书非鸿才渊懿的经师赵晔所作者有之。日本学者曾原题首先一扫旧说,认为此书“情态同臭味后世演史者有焉,盖订饾齐东野人之语,  相似文献   

15.
书累     
余斌 《社区》2008,(20):4-5
老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应补一条——“书到搬时只嫌多”。都是说书,这里“多”与“少”却有有形无形之分。“恨少”是恨肚里少,“嫌多”是嫌架上多。读书是要读进肚里才算数的。当然不是太容易。替代的法子是充以满架图书。朝夕晤对,虽不能将满架图书化为满腹诗书,至少向往之诚是有了。所以平日并不嫌其多,坐拥书城,关起门来,反有顾盼自雄之慨。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中秋之夜,新疆昌吉管理种地遣犯的屯官趁置酒集会之机,调戏污辱遣犯的妻女,被愤怒的遣犯当场杀死。借此机会,二百余名遣犯夺取武器,打开昌吉城门,“将通判赫喜、把总马维国戕害”。(《清高宗实录》卷818)次日,千余名遣犯参加这个暴动,集合进攻乌鲁木齐城,在红山嘴与清军相遇,激战后被击败,四散逃亡。(《圣武记》卷4)清政府下令,将“起义倡首之贼亦凌迟处死,余俱立斩枭示,贼匪家属著赏此次出力兵丁等为奴,幼丁十岁以上俱正法。”(《清高宗实录》卷818)昌吉遣犯的这次暴动很快被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又称《三遣悲怀》,一向被古今论者称为悼亡诗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具体论诗,特别是由诗及人时,又有较大分岐。有的同志认为,待中表现了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实感”、“比较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有的同志则认为,元稹其诗虽  相似文献   

18.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学界大多视冯舒、冯班为“晚唐派”,以其诗学宗尚李义山故也,其实杜甫方是二冯心目中之最高审美典范,只因老杜诗歌已臻及化境,故难能以寻常之典范学习之也。因而二冯效王荆公之言,认为“学杜当自义山入”,义山也就成为二冯诗学之宗尚所在,本文试从二冯诗学体系之建立出发,论述二冯诗学体系建立之方法及其审美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20.
《四六膏馥》与南宋四六文的社会日用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宋书坊有所谓《四六膏馥集》,选录杨万里、李刘二人四六文之所谓“膏馥”者编类刊出,实不过为社会日用书启提供范式,流传绝少。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得七卷,置于类书类存目中,故亦少有注意者。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本《四六发遣膏馥集》,凡四十卷。篇幅既远多于四库之著录,内容又正反映了四六文在写作上由北宋之淡雅自然,渐变为南宋之工巧繁碎,而在社会应用方面又日渐实用化的趋向。书中分类摘编的对句与长联,又透露出宋四六与对联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